應北部學生要求教授趙堡太極拳忽雷架 郭冬寶老師
一直以來常有人問,為什麼台北沒有人教學趙堡太極拳忽雷架,而其他拳架都有人傳授。一方面是王晉讓老師向來都在南部家中授拳,從不在外教拳,北部學生因路途遙遠,無法學習。另一方面這套拳沒有相當基礎也沒法教人,所以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北部極少人在傳授。 多年以前曾在高雄師範大學教過學生社團,當時練的還不錯,現在都在台北任職,有時抽空南下,再加強一下,路遠總是不方便。而我也因工作在南部,無法抽空北上;今年正到了退休的時候,應學生建議,可以挪出一些時間,到台北推展此一優異的太極拳,讓北部的有興趣的朋友,有機會學習忽雷架,或許可以培養一些傑出的太極拳人才。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最珍貴的是保持了太極拳的原貌,也是最符合拳經拳論的要求,所以有些難度;但是經過不斷的練習,都能達到一定的標準,也是最能增進體力和健康的運動。尤其是有濃厚興趣的年青朋友,在正確動作學習後,如果再進一步將套路熟練,在這個基礎上就能練出丹田勁來,歡迎大台北的朋友報名參加。滿二十人即可開班。請聯絡謝先生,手機:0922834000。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轉貼]《正本清源話忽雷》張滿宏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正本清源話忽雷
文/張滿宏筆者于10年前,在《少林與太極》1990年第三期上,偶然看到美籍華人 徐紀 先生所寫的《千里不留行》的一段文章。 徐 先生在文中了記敍了自己滿懷希望來到故土,艱難尋訪忽雷架太極拳及傳人,而又未能如願,反而聽到了令其失望的忽雷架在大陸“已絕其傳”的消息。筆者閱 後被徐 先生不辭勞若千里尋訪探求民族文化的精神所感動。出於同門之交流和宣傳弘揚忽雷架之目的,撰寫了《太極奇葩----忽雷架》一文,發表于《少林與太極》 1991年第一期上。首次對忽雷架作了簡要介紹。由此也取得了與 徐 先生的聯繫,並引來了 徐 先生于當年再次攜眾弟子組成“神州武術求真團”回故鄉尋根訪祖,海內外同門傳人歡聚一堂,相互切磋交流的一段佳話。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轉貼]武術對立面的統合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武術對立面的統合
「剛與柔」
這對矛盾在峨嵋派拳術技藝中尤為重要,早在明代唐順之所作的《峨嵋道人拳歌》中描述練拳剛時「忽然豎發一頓足,岩石迸裂驚砂走。」柔時「百折連腰盡無首。」練拳必須剛健有力,柔中寓剛,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峨嵋派拳術技藝所求之剛,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風之外象,需具有陽剛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體軀的肌腹、關節健膜的最大牽張、各主要關節活動面最在幅度的伸轉或多軸性運動。剛與柔的關係在峨嵋派拳術譜中已有論述,拳譜曰:「陰中有陽,柔中育剛,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為本,以剛為用,剛柔得中。」因此,「剛與柔」的相互變化與合理的使用,是演練好峨嵋派拳術技藝的一大勁力法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