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轉貼]武術對立面的統合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武術對立面的統合

「剛與柔」

這對矛盾在峨嵋派拳術技藝中尤為重要,早在明代唐順之所作的《峨嵋道人拳歌》中描述練拳剛時「忽然豎發一頓足,岩石迸裂驚砂走。」柔時「百折連腰盡無首。」練拳必須剛健有力,柔中寓剛,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峨嵋派拳術技藝所求之剛,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風之外象,需具有陽剛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體軀的肌腹、關節健膜的最大牽張、各主要關節活動面最在幅度的伸轉或多軸性運動。剛與柔的關係在峨嵋派拳術譜中已有論述,拳譜曰:「陰中有陽,柔中育剛,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為本,以剛為用,剛柔得中。」因此,「剛與柔」的相互變化與合理的使用,是演練好峨嵋派拳術技藝的一大勁力法則。



「快與慢」

是峨嵋派拳術技藝中運動節奏的具體表現,快與慢要相互依託,互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數峨嵋派拳術講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時「鼻息無聲神氣守」,如木偶似的輕柔細緩,但一書起來則如星女擲靈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嵋派拳術譜記載:「手腳齊出方為真,借力使力須抖勁,拳腳勇銳快當先,招盡勢定慢中靜。」這種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發、快慢相兼的技擊原則,正是峨嵋派拳術運動風格之表現。快與慢的正確處理是快而不亂,慢而不散,以快為主,在快中求准,快中墳穩,快中求活動,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強調快,應防止「一快遮百丑」的思想以及「慢中求細活」的做法。

「動與靜」

的矛盾關係是「以靜為動為奇。」「默然而處,亦動也。」故有「動極而求靜,靜極而生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識為峨嵋派拳術技藝發展的內在原理之一。動是峨嵋派拳術技藝的基本動態,這種動態包含著踢打摔拿劈刺掄砸多種擊法(並突出「五峰」、「六肘」之運用)以及身軀擰旋摺疊、吞吐浮沉、俯仰屈伸;步法的騰挪閃展、進退變換;表現於內的動則是氣血的流暢、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斷的準確,反應的及時。

「虛與實」

是峨嵋派拳術法善用的一大原則。四川人體質輕靈,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時,常採用「避實擊虛」,以巧制勝。拳經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這就指出,攻出時要開之以虛,誘敵深入,伺機反攻。防守時要合之以實,使敵無暇可擊。峨嵋派拳術技藝講究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令人莫測。在拳藝中則表現為重心為偏側以利步勢之變換,其腳就有左虛右實右或右虛左實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單邊攻中帶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備,故稱之為實,防之謂虛,以實擊虛,一擊必中,一觸即分,用虛化實,虛而引之,使敵進擊之力失去攻擊點。拳譜云:「實打實,拼蠻勁,虛打虛,空稀稀,實打虛,傷骨筋,虛化實,省氣力。」因此,練拳較技,必明虛實,拳藝方能更精進。

「高與低」

這對矛盾反映在拳藝中是指動作結構上的變化要有高有低之變化。 因此,峨嵋派拳術路中,就有高樁與矮樁之分;有滿手與短手之別;身法上有挺展放在與收縮緊小之異。拳譜講:「高打矮,長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腳招。」又云:「來得高,用手挑,來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嵋派拳術演練風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摺疊、俯仰伸屈等變化。因此,有「龍行虎步,雞身猴形、五掌七掌、鵬盡鳳騰」之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