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內家拳之謎(四) 謎之三:內家拳與太極拳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謎之三:內家拳與太極拳
黃宗羲在《王征南墓誌銘》中說:“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受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由是流傳於四明。四明得近泉之傳者,為吳昆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而思南之傳則為王征南。”
黃宗羲所述當為內家拳武學源流,可是到了晚清、民國時期,竟然與太極拳混淆起來了,或者說是太極拳附會到此源流之中。造成這種混亂,大約也是因為張三峰和張三豐的緣故。內家拳祖師和太極拳祖師混為一談了,那麼自然內家拳源流也就和太極拳源流混為一談了。同時,因為兩個張三峰(豐)都為武當道士的緣故,所以內家拳和太極拳混起來還不算,又和武當拳混起來了。民國時武當道總徐本善所傳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當太極拳,其總歌雲:“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武當派有嫡傳,首推武當內家拳”。
《武當》雜誌主編、武當山拳法研究會秘書長譚大江說:“武當功法的主流是明代張三丰采集各家之所長創立的武當內家拳。武當拳自太極開派,逐漸發展為太極、八卦、形意三大門,稱為武當派的三大支柱。”
《武當》雜誌上歐陽學忠所寫《太極拳的源與流》一文也說:太極拳源于武當山,為張三豐祖師創造,是武當武術的一項重要內容。武當武術是中國內家拳派武術。“太極拳”,或曰“武當內家拳”,是武當內家拳的母拳,以後的形意、八卦,以及後來的各種門派的太極拳,都是從張三豐創造的這套太極拳中派生出來的。太極拳的傳承,在歷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即:張三豐——王宗——陳州同——張松溪,張松溪開創太極拳南派;張三豐——雲遊道人——王宗岳——蔣發,蔣發開創太極拳北派。這種說法頗有代表性。
更早有陳炎林著《太極拳刀槍劍散手合篇》記載:“陝西王宗,溫州陳州同,海鹽張松溪,四明葉繼美,山右王宗岳,河北蔣發相承不絕,其間雖分為南北兩派,但拳式原則均不離乎太極。厥後蔣氏傳河南懷慶府陳家溝陳氏。”楊式太極傳人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也說,:“先大父更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
就這樣,黃宗羲所述的內家拳源流反而被納入了太極拳源流之中,這似乎是前後顛倒、源流倒置。本來是先有內家拳再有太極拳,可是到此內家拳卻成了太極拳的一支。究其因,就是張三豐這個人在作祟。明朝張三豐是太極拳祖師,宋朝張三峰是內家拳祖師,明朝張三豐和宋朝張三峰是同一個人,那麼內家拳就是太極拳,這個推理足以把你的頭腦搞暈。
內家拳被太極拳所同化乃至消化,也是從民國初太極拳盛行之時起。流播廣大,影響深遠。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金庸、古龍、梁羽生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在大陸廣泛傳播,武當派及武當功夫終於聲名鵲起。
在提及武當筆墨頗多的金、古、梁武俠三大家中,金庸筆下著墨最多,而看似寫實。他的《倚天屠龍記》全書以張三豐及七大弟子為故事情節展開的基礎,處處涉及武當。在書中他還注道:“據舊籍載,張三豐之七名弟子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 、張翠山、殷利亨、莫聲穀七人。”
這本“舊籍”,原來正是所謂宋遠橋手記的《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及支派考》,民初有一個叫宋書銘的為袁世凱幕客,善太極拳,自稱為宋遠橋後代,藏有此書。金庸在創作《倚天屠龍記》的過程中,大量借鑒了這本書中的內容。然而,這本書經唐豪等學者的考證,證實是偽書。
此書張三豐及七個徒弟中,張三豐和張松溪是真實史料可考的。據寧波大學教授張如安《內家拳大師張松溪生平辨誤》一文的考證,在沈一貫《博者張松溪傳》中,明確說張出名在嘉靖末,其生年最早在嘉靖初;而《明史》中的張三豐洪武二十四年時已名聲大噪,使得朱元璋“遣使覓之”,那麼他生年最晚也要在金末明初。如果張三豐真的是張松溪的師父,那他教張松溪時起碼是一百五十歲以上的人了。更何況《明史》中根本沒有說張三豐會武術。
此書內容也為許禹生采入著作,許禹生於民國十年著《太極拳勢圖解》一書,在王宗嶽《太極拳論》篇後添注:“此論系三豐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嶽所作”;謂三豐之技傳於陜西,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者得其真傳,溫州陳州同多從之學,由是由山陜而流於浙東,為南派,有張松溪、葉近泉、王征南、甘鳳池等名家;其北派所傳由王宗岳傳河南蔣發,蔣傳陳家溝陳長興,長興傳楊露禪雲。唐豪早已駁道:“蓋臆說張三豐創太極拳,複臆測王宗嶽為元末明初張三豐之弟子。……張三豐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為清初人,兩人相去四百年。此說顯系妄加牽連,不值一駁。”
“三豐”系偽造,黃宗羲所說的百年之後的陝西王宗,卻有其人。這個王宗,是內家拳與太極拳混淆的關鍵人物。

歐陽學忠在《太極拳的源與流》中說“張三豐首先傳拳于陝西王宗”,而黃宗羲明確說三峰之術,百年之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歐陽先生既要用黃宗羲的王宗,又把黃宗羲的宋之張三峰改為明之張三豐,偷樑換柱,移花接木。他又據胡轉運、黃瑋著《太極拳與氣功》載,說王宗為陝西西安壩橋官廳村人,祖居浙江余姚。王宗之子王守仁,號陽明。王宗是否祖居余姚,未考,但擅自將王陽明父王華換成王宗,極端好笑。他又說南派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張松溪,正德元年(1506年)前後生於溫州,泰昌元年(1620年)左右卒於貴州玉屏。此說是根據《武術拳種和拳家?張松溪小傳》中的舊論。但張如安教授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內家拳大師張松溪生平辨誤》一文,據四明叢書本《四明文征》卷十六沈一貫所寫的《博者張松溪傳》,正確地考證出張松溪為寧波人,晚年仍蟄居寧波,老死鄉里。《博者張松溪傳》一開頭就說:“我鄉弘正時有邊誠,以善博聞。嘉靖末,又有張松溪名出邊上。張衣工也,其師曰孫十三老,大樑街人,性粗戇,張則沈毅寡言,恂恂如儒者。”這裏明確指出張是寧波人,出身裁縫,拜藝于拳師孫十三老。孫往在大樑街。大樑街今仍存在寧波市中心。張是溫州人純屬無稽之談。沈一貫又說:“張終身不娶,無子,事母以孝聞,死於牖下。”所謂張卒於貴州玉屏,皆為托附,絕不可信。可是,歐陽先生是知道沈一貫的《博者張松溪傳》的,卻仍信口雌黃。由此文的謬誤看,歐陽先生治學不太嚴肅。
但是歐陽先生還是將內家拳王宗與太極拳王宗嶽分為兩人,還有一種說法,更是採用將宋之張三峰與明之張三豐混為同一人的做法,將內家拳的王宗與太極拳的王宗嶽混為同一人。此說在臺灣的太極拳界具有代表性。據說在1968年市面發現一本名為《王宗先生南傳太極拳》書,引錄浙江溫州陳州同所著《釣罷集》所載之王宗先生傳,謂王宗字嶽崎,因慕岳武穆之為人,又字宗岳,創陰符槍云云。於是有人就言之鑿鑿地說:這足以說明王宗岳與王宗確為一人。陳州同據黃宗羲說為王宗弟子,那麼陳州同說王宗是王宗岳當然就是王宗嶽了。可惜的是,連持此說的人都承認他沒看到過陳州同的這本《釣罷集》,更何況有誰考證過這本書是否偽託呢?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唐豪就已考證,王宗是明初內家拳傳人,他是陝西人;而王宗嶽則是山西人,活動於清乾隆年間。明明是張冠李戴,企圖以此證明太極拳是內家拳,並在明初就在傳習。《清史稿》有“王來咸(征南)傳”,誤以關中王宗為山右王宗嶽,但關中王宗為陝西人,山右王宗嶽為山西人。撰此傳者顯系采自許禹生先生《太極拳勢圖解》和陳微明先生(清史館編修)《太極拳術》,兩書中誤以王宗嶽為明代內家拳家王宗。於是後來有人便以《清史稿》“王來鹹傳”為根據,認為太極拳創始於明代。
據唐豪考證,王宗所傳拳術系內家拳。內家拳不是太極拳,只能說明內家拳早於太極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普遍吸收了當時民間十六家拳法,卻未曾講到太極拳。可見當時並無太極拳。而戚繼光在明嘉靖年間在浙東寧波等地抗倭,肯定熟悉當時正盛行於這一帶的內家拳,也許也聽到過張松溪的大名,也會將內家拳法收錄到他的拳經中,近來有人認為,戚所收錄的“綿張短打”即是張松溪內家拳法,但淩耀華《明清浙江傳統武術》中說:洪武初江山人呂紅精短打,其法主剛;及至武宗時金華人章瑞,亦精短打,其法多柔,以巧取勝,人許之以綿,故吾浙中拳家,有剛呂綿章之謂也。這兩個“綿張(章)”是不是一回事,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有意思的是,太極拳昔稱綿拳。此後溫縣陳家溝陳王庭編造的太極拳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勢一路,炮錘一路,採用吸收了戚氏《拳經三十二勢》中的二十九勢。
這也許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為什麼內家拳與太極拳混合起來了的一個原因。因為內家拳對太極拳有著一種影響與傳承的關係,“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的內家拳與後起的太極拳有著十分相似的一些原理,據自稱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係。於是,從清末民初,直到現代,有人把形象近似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統稱為內家拳,認為內家拳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即指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與黃百家《王征南先生傳》中的內家拳法中所述說的內家拳;廣義即指與內家拳有相似原理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拳法的統稱。
也許正是由於這種內家拳含義的擴大,才使內家成為了武當派或武當拳的代名詞,有人說,武術界常言:“外家宗少林,內家宗武當”,這是在清朝末年形成的,當時太極、形意、八卦盛行于北京、天津一帶,與社會上本來流傳的各門派武功有明顯的風格差異,武術界為了區別這種現象,就稱上述三門武功為內家拳(武當),其他的武功全部屬於外家拳(少林)。自此,外家宗少林、內家宗武當就成定局。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即分設少林、武當兩門,少林門長王子平擅長查拳、炮拳、彈腿、摔跤等;武當門長高振東擅長形意拳等。這種人為的內、外家分法及組織形式,明顯地標誌著門派的對立,以致釀成了王、高兩門長的比武事件。此外,由於武當山位於湖北均縣,屬長江以南地區,故武術界均稱“南尊武當,北崇少林”。這一論述是比較中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