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轉貼]談練拳--張詳三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談練拳

張詳三

練拳以流通氣血,靈活身手為本。練內以佐外,練外以助內,內外相輔,共壯一身,使四肢百骸皆有制人而不受人制之能:頭、肩、肘、手、尾、胯、膝、足。皆具陰陽變化與隨心運轉之法。得手而入手,見手而出手,粘黏連隨,隨機應變,是乃纏絲之功也。

纏絲是拳中之靈魂。拳無纏絲,作用盡失,拳有纏絲,即富於陰陽轉換,若無陰陽轉換則身手不靈、身手不應;身手不應,則我去粘黏連隨之妙,就不知對手之變化,不知對手之變化則不能制人,故纏絲為拳中之靈魂也。
纏絲有全身纏絲,有部分纏絲,有大纏絲、小纏絲,裡纏絲與外纏絲之分。全身纏絲,是腰腿身手齊動,部分纏絲,是左手纏右手打,或身腰纏而手足打,大纏絲,自肩肘轉動,小纏絲自腕指轉動,裡纏絲,是自外向裡轉動,外纏絲,是由裡向外轉動。
如八卦掌之擰、旋、走、轉,是全身纏絲,攬挌是大纏絲,腕之抹漏,為小纏絲,捲勁是裡纏絲,撐打是外纏絲。總而言之,無論何種纏絲,均以滾、鑽、爭、裹四勁作為主動,牽一髮而全身動,要以知覺而別。其妙用有以下數種。
一.人之攻我,我之制人,均在一瞬之間,此手法雖簡,然非功夫純熟不可。
二.隨手而出,隨手而入,是隨人之力轉變,不待思索即可辨虛實。
三.粘而連之,黏而隨之,我全隨人之動而轉動,如膠之著,順其來勢,取而制之。
四.隨應變,借力乘勢,制人於不知不覺之中,而無絲毫凝滯,凡此皆纏絲之妙用也。
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陳鑫著),每手每勢,皆詳細說明如何「轉精」,「轉精」即纏絲之法也。故有纏絲精之云:
「太極拳纏絲法也, 進纏、退纏、左右纏,裡外纏,大小纏,順逆纏,無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是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
練習太極拳之人,皆知太極拳動作要圓,是劃圈,大圈,小圈,圈裡有圈,此與陳氏太極拳之「轉精」,「纏絲」,略無二致也。
詩云:「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
由此可知圈中之妙用,固非一般人所能徹底明瞭,但太極拳之劃圈,又有幾人能劃得對,而且能劃得角度適宜,所謂錯之毫釐,謬之千里 。
此著人用之能制我,我用之則反被人制,原因就是不明拳理,不夠功夫,不知應用,角度使然。
世謂老師授徒,皆留一著,以防不肖,此言也未必盡然,事實上,那一著是全能?那一著是至善至美?祇要有明師指點,再加功夫練得好,任何一著皆可無敵於天下。
如若盲目從教,縱練十年拳,恐亦難有何成就。
同是一趟拳,有人練得步法輕靈而穩固,身手靈活而著力,手眼合一,精神集中,且每手皆藏有變化之機,但也有練的步法散亂,身不是身, 腰不是腰,身手不應,破綻百出,祇不過是炫耀花樣而已 。
由以上兩種練法而觀察,則拳之本身並無分別,全在老師之傳授是否高明,與學者肯不肯追求耳,設遇花拳繡腿之老師,要想學真正的拳術,是緣木而求魚也。
俗謂良師良技苦練,否則愈去愈遠,化費終身光陰不得其門而入,悲哉!悲哉!
昔日練拳主要為自衛防身,今日練拳多只求強健身心,偏於手足者多,而於內臟神經,則不甚講究焉,因此除能使身體粗壯,筋肉發達,甚至能跑能跳而外,實別無所長,殊不知拳術中每一動作,乃按人體分部運動,皆含有自衛克敵之妙用,絕非一般運動所能企及也。
至練拳則不然,拳中每一架式之運動效果,各有所主,且各部動作皆配合均勻,能收全體平均發育之功,而無畸重畸輕之弊。
其動作與呼吸能相互配合,由呼吸而鼓盪內臟,由內臟運動而達於四肢,故能使人之感覺臻於靈敏之境,富不可思議之妙,此外更含有技擊制勝之絕技,所以說拳術是運動之一種,而一般運動則不能稱之為拳術。因一般運動只具有體育之價值,而拳術除具備上述種種功效外,對於身心之修養,與道德之增進,則獨具特長,尤能發揮大智大仁以及大勇之精神。
譬如:
一.識虛實於轉瞬之際,決勝策於一髮之間,隨機應變,以逸代勞,是大智也。
二.擇英才授絕技,扶老濟弱,當仁不讓,見義勇為是大仁也。
三.臨大敵而不惶,息氣定神,沉靜以待,逆來順受,是大勇也。
四.練拳確有陶冶性情,變化氣質之能,使弱者強之,剛者柔之之功。
綜上以觀:
拳術所具備的一切功效,悉由其具有自衛技能而產生,如祇求鍛鍊身體捨武技而不取,非但不能得拳術之益,亦難收強身之效,拳術動作每著每勢俱以發揮武技為目的,如不懂技巧與用法,其動作必失正確。於是以訛傳訛,久而久之,說是拳術而不能用,說是體操又不似體操動作之單純,非牛非馬何以評價耶?
俗稱練國術謂練功夫,功夫二字以表示技之成就非一日之功,必須日積月累,年深日久方可成就,讀書人手不釋卷,積沙而成塔,練拳人拳不離手,由熟練而生技巧
練拳之道,先求步法輕靈而穩固,身手靈活而自如,發力正確,週身無奪力處,意到勁到,隨心所欲,以養成善良之習慣,制人而不受制於人之技能,強壯身體以助技術之發揮。
初練宜端正趨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氣,精神不屬,眼不顧手,手不顧腳,尤忌身軀不活,手腳不隨,即用猛力,惟平心靜氣,注目凝神,輕搖之以鬆其肩,柔隨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穩其步,待神聚,肩鬆,身活,步穩,氣暢,則本所學之法,勤習苦練,務期純熟,眼到手到,步到勢到,意到力到後,則擇一二勢緩練之,此為練勢,繼則聯三五勢急練之此為練氣,趁勢任意練之,此為練機,酌勢之應用練之此為練理,即勢以運氣,借勢以生機,行機以達理,此一貫之大道,而不可混,久之則勢穩,氣貫,機靈,理純後,得心應手,從心所欲,則不期然而然矣。
單純功夫既已奠定,尤須雙練。
雙練者即二人各勢所長選擇一著,此發彼接,以試遠近角度,隨手變化,至一著純熟,再練一著,一著一著練習,必至從心所欲,臻入化境,勿論彼如何來,如何變,必使處處受制於我,至所學皆能運用自如,法隨意生,手隨念行,擊人於不 知不覺之間,必如此方能信心倍增,膽識愈壯。
切不可襲取成套,練者心放神馳,手腳俱涉假象,屈而不伸,如演戲之比勢,虛應故事, 久之不特無益,而又害之。
所謂練拳先練形,再練法者,即須按照形勢,依照應用方法去練功夫。
換言之,必須每著每勢每一動作合於拳理,而且藏有應用變化之能 。
要作到這一步,首先必須立一正確目標,專心練習。不空談理論,實事求是,在身體力行中得經驗,那才是真知,和真本領,否則縱然會一百套一千套,形勢不正,著法不明,心不應手,手不應心,將何以言拳?語云:「形不正,則法不存。」
欲求強身尚且不易,更談不到自衛防身。蓋自衛之術與強身之法,本為一體,此理既通,則彼理亦通,所謂一通百通,乃是自然之理。不然盲目從事,囫圇吞棗,人東我東,人西我西,空談理論,不得以展身手,此盲人騎瞎馬,不務實際所害。
願我同道暨愛好拳術之人士,既能確確實實,虛心追求,凡事不僅求知其當然,更應該知其以然,必如此才能為國家增強國力,為社會增添福祉。
復興固有文化,弘揚尚武精神,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