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太極拳與《太極拳論》命名由來考--李師融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太極拳與《太極拳論》命名由來考--李師融


2013-4-18 16:04

發布者: 武當雜誌

原作者:李師融

摘要 : “太極拳”這一名稱,何時開始命名,由誰命名?太極拳名和《太極拳論》有什麼關係?太極拳和“十三勢”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在當前的太極拳源流研究中,人們很希望徹底弄清。據筆者十餘年的源流研究所知,書之於世...



——兼論“十三勢”的創始,就是太極拳的源頭

“太極拳”這一名稱,何時開始命名,由誰命名?太極拳名和《太極拳論》有什麼關係?太極拳和“十三勢”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在當前的太極拳源流研究中,人們很希望徹底弄清。據筆者十餘年的源流研究所知,書之於世,供同好拳友參考,也望指正。

  一、“太極拳”名稱何時首先出現

   考證“太極拳”名的由來,應該以公認的太極拳古譜文字為據,切忌以傳說為憑,道聽途說,以訛傳訛。
   近來有人提出一個“太極拳史研究要走新路”的觀點。大意是:在楊祿禪時代,還未有“太極拳”的名稱,楊祿禪在京授拳時,只稱“綿拳”,不稱“太極拳”。由此推論,太極拳應始於清代中葉(道光、咸豐年代),陳長興、陳清平是太極拳的首創者,在此以前,我國沒有太極拳的歷史。這一“新路子”的結論,讓太極拳的發源時間比唐豪提出的“清初”還倒退了兩百年。對此結論我們不敢苟同。
  在楊祿禪時代,早已有了“太極拳”的名稱。楊祿禪的同鄉好友武禹襄就著有《太極拳解》,楊祿禪在京授拳時,打破了秘傳古譜的陋習,公開向弟子傳授其家傳的全套王宗岳拳譜(簡稱“王譜”),其中就有《太極拳論》一篇,楊祿禪講授《太極拳論》,不可能不說“太極拳”之名。至於“綿拳”的名稱,是世人對太極拳給予形象的稱謂,不代表楊祿禪的命名。所以,傳說是不可靠的,以傳說為憑而推論歷史,難免出錯。
  查已有的太極拳譜,考察“太極拳”名稱何時最早出現,有一條重要的線索是,清雍正六年,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宗師王柏青編著的《太極秘術》小冊子,彙編了王宗岳、蔣發、邢喜懷、張楚臣、王柏青的拳譜著作(該古譜已全部刊載於戚建海先生著《太極拳技擊和煉丹術之奧秘》台北·逸文武學書館出版,2003年6月一版之附錄)。其中有蔣發的《太極拳功》,邢喜懷的《太極拳道》和《太極拳說》,張楚臣的《太極拳秘傳》,都已多處使用了“太極拳”之名。現舉最早出現“太極拳”名稱的蔣發《太極拳功》為證。全文如下:
太極拳功 蔣發
   師傳曰:“太極行功,法在調 ​​陰陽,合神氣,止心於臍下,乃曰凝神,凝神入氣穴,使陰陽交感,渾然一氣。”

   夫太極拳者,靜而始動,動而至靜,動靜相因,連而不斷,神形互依,意氣相聚。拳未到而氣先到,拳不到而氣亦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學者不二法也。
由此說明,太極拳之名,在明末的蔣發(1576—?)已經開始使用。其後,清順治之邢喜懷,康熙之張楚臣,雍正之王柏青也相繼應用。再以後,陳清平著作《太極拳論解》、《太極拳總論》,武禹襄著《太極拳解》,就是一脈相承的證據。

  二、《太極拳論》是誰命名的


  目前,人們的共識,都認為《太極拳論》是“太極拳”名最早出現的首篇。筆者亦有同感。但是,《太極拳論》的標題,是王宗岳親自定名的,還是後人賦予的,值得考證。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找出王譜中版本較為古老,能反映王譜原貌的抄本,再從中考察王宗岳的原文有無標題,全文有無“太極拳”之名,從中得出答案。
  目前認為,陳長興家傳的王譜“乾隆抄本”,是可以反映王譜原貌的抄本。該譜在1930年姜容樵、姚馥春合著的《太極拳講義》已全文公之於世,並說其來源是長興之孫陳延熙於1900—1906年在天津授拳時,將該譜贈予友人許占鰲(形意拳名家,此時正學太極拳),許傳弟子湯士林,湯傳師弟姜容樵、姚馥春。筆者也曾將此譜與長興授予楊祿禪之王譜,逐字核對,確認真實無誤。
  在“乾隆抄本”(簡稱“乾本”)中,王宗岳的拳論是與六首拳訣(七言四句)的內容一一對應而闡釋的合璧之作。這六首拳訣是誰的著作呢?王宗岳在古譜中留下一告後人的銘言:“此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此語表明,六首拳訣是明初張三豐之遺論,經其師“雲遊道人”傳下。這一銘言,具有很高的史證價值。因為王宗岳是明代傳播太極拳的當事人,是歷史的重要見證人。王宗岳是人人尊重的北派太極奠基人,所傳的拳理經五百餘年的實踐檢驗,證明是真的經典。他是真誠為民而又謙虛的宗師,把功勞歸於張三豐祖師是可信的。除了 ​​王宗岳為人證外,還有張三豐的拳訣和要論作為物證。關於張三豐傳下的物證,除了這六首七言四句的拳訣外,還有人們熟知的《十三勢歌》(或稱“十三勢行功歌”)和《打手歌》,及四篇要論:《張三豐承留》、《口授張三豐老師之言》、《張三豐以武事得道論》、《口授穴之存亡論》(以上四篇要論全文,已載於楊振基和嚴翰秀著《楊澄甫式太極拳》之附錄)。根據考證的原則,凡有當事人的人證,有二人之證詞相符,或只有一個當事人為人證,並且有相應的物證為據,與事實吻合者,就可以作出結論。因此,張三豐傳下的拳訣和要論,有當事人王宗岳證明,拳訣又符合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是很可信的。前輩名家之信奉張三豐為祖師,是有真憑實據的正常信仰,不是唐豪所攻擊的“附會神仙”。
  唐豪說:王宗岳留下的銘言,是武禹襄“偽造”,迷惑了一些無知之士。實際上,在陳長興家傳的“乾本”,和雍正六年王柏青的《太極秘術》中,均同樣刊載有王宗岳的銘言,兩份古之物證相符,就可確認王宗岳的銘言真實無誤。
  在“乾本”中,看到的《太極拳論》前身之原文,是為了註釋三豐拳訣歌訣三、四的釋文,沒有標題。全文中也沒有“太極拳”三字。現將“乾本”中該原文的結構,列表引出如下:
張三豐拳訣
歌訣三
拿住丹田練內功,
哼哈二氣妙無窮,
動分靜合屈伸就,
緩應急隨理貫通。
歌訣四
忽隱忽現進則長,
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是,
四兩撥千運化良。

王宗岳釋文
拿住丹田之氣,練住無形,
能打通哼哈二氣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人背我順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與性唯一貫。(下略)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下略)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下略)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強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下略)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中略)……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由上表可以看出,王宗岳的原意是按歌訣的每句涵義加以闡釋的,不是以獨立論文的形式而作的。故沒有標題。可以斷定,標題是後人所加,是誰賦予標題呢的?從已有的各種《太極拳論》抄本看,比較能反映後人命名的文本,摘錄如下:
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中略)……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增加“是為論”三字)
   該論之後,又附一按語曰:“此論句句切要,並無一字陪襯。非有夙慧未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功夫耳。”
   由按語可知,標題命名者,稱王宗岳為“先師”,應是宗岳的衣缽傳人蔣發無疑。時代應在宗岳逝世之後,蔣發在實踐多年,理論已臻上乘的壯年時代,推算在明天啟至崇禎初年。

  三、“太極拳”是“十三勢”的繼續,拳名雖改,本質不變


  在王宗岳時代(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拳名稱“十三勢”,也稱“長拳”。從王譜中對張三豐的歌訣六釋文可知(本文對此釋文稱之為《十三勢釋名》)。

張三豐拳訣歌訣六
掤捋擠按四方正
採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兌乃八卦
進退顧盼定五行

王宗岳釋文
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將此釋名對比改稱“太極拳”名之後,李亦畬所寫的《太極拳釋名》,了解有無差異。
太極拳釋名 李亦畬
  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分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是技也,一著一勢均不外乎陽,故 ​​又名太極拳。
比較兩篇釋文,可以認為,太極拳即“十三勢”之更名,拳名雖異,本質不變。本質不變的證據,一是歷代先賢以至今天,仍然遵循王宗岳所著的“十三勢”拳譜為指南,拳技仍以“八門五步”為核心,拳理仍以太極學說為指導,宗旨仍按王宗岳傳達三豐之遺教,“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因此,太極拳史與“十三勢”拳史,是一脈相承不能分割的整體。考證太極拳源流,應該上溯到明代“十三勢”的創始為源頭。
  某些權威為了維護“清初陳王廷首創太極拳”的偏見,故意切斷“十三勢”與太極拳的傳承關係,否定明代的太極拳史和文化遺產,這是一大誤區。

    四、《太極法說》是太極拳命名前夕的經典古譜


    由上文可斷定,凡古拳譜中沒有“太極拳”之名,而稱“十三勢”或“長拳”者,都是明代的拳譜。反之,凡有“太極拳”之名的拳譜或著作,都是清代或近現代的著作。有了這一判別準則,就可以考證另一套經典拳譜的時代和作者。
  楊祿禪在京授拳時,首先打破了數百年來一直秘傳古譜的禁區,將家傳的全套王譜及另一套古譜(楊家稱為“古譜32目”),全部公開授給弟子。楊班侯授予吳全佑,全佑傳子吳鑑泉,鑑泉對此套古譜視若珍寶,裝訂成冊,命名為《太極法說》。1935年,鑑泉次子吳公藻著《太極拳講義》,將王譜和《太極法說》全部公之於世。1992年,楊振基也在其著書《楊澄甫式太極拳》的附錄中,以影印件將家傳的“古譜32目”公開發行。吳楊兩家都用影印件將此套古譜公開,字跡均出於同一北京文人的重抄本。《太極法說》廣泛問世後,備受各派太極名師的關注,視為與王譜齊名的另一套經典。
  筆者專門考證了這套古譜的作者及時代,在編號中發現這套古譜共有36篇(36目)。另據楊澄甫1931年著《太極拳使用法》中,又發表一篇《大小太極解》,不署作者名,但標題、內容、文風和口吻均與這套36篇拳解相符,懷疑應是楊祿禪上京授拳時,遺漏在家的一篇,澄甫公也將它公之於世,合起來共37篇為一套。其內容主要對王譜的拳理、技法做出具體闡釋,也有所發展。標題多用《太極(某某)解》的形式。如《太極文武解》、《太極懂勁解》、《太極體用解》、《人身太極解》、《太極力氣解》以及對“十三勢”的解釋,如《八門五步用功法》、《八五十三勢長拳解》等等,都是用“太極”原理深入闡釋王譜的難點,故“太極”二字使用極其頻繁,但全部拳解都沒有一處出現“太極拳”三字。由此斷定,此譜是著在王譜傳世之後,《太極拳論》命名之前。又從《大小太極解》的兩段文句看,應該是蔣發的前期著作。這兩段文字如下:
    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之拳。
    此處已用“太極之拳”來表示“十三勢”,但未用“太極拳”之名。蔣發譜寫此套拳解後,悟出以“太極”的拳理命名,比用“八門五步”的技法命名更為適當,故以後將王譜的《太極拳論》正式命名。
  又在末段曰:“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流四體百骸,以氣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矣!此不用拙力,純以神行,功效著矣。先師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蓋此意也。”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一語,是王宗岳《十三勢行功心解》之名句,只有蔣發稱王宗岳為“先師”才符身份。由此斷定,這套拳解是蔣發所著。闡釋精闢,文字顯淺,對後世的貢獻,功莫大焉。
  有人問:蔣發的著作怎麼傳到楊祿禪手中,而趙堡的現代傳人,從未發表過蔣發的這套拳解?關於此譜的來歷,楊澄甫宗師曾對借抄者沈家楨說,“是祖父傳下,從何處得來不知。”(引自顧留馨寫在《太極拳研究》1992年版本,第140頁的腳註)說明此譜不是楊家的創作,而是古之先賢遺作。楊氏不肯透露其出處,也和王譜的來歷一貫隱諱不宣,如出一轍,同為陳長興所授。原因是陳溝得來的王宗岳、蔣發兩套拳譜,都是不能公開的秘密。王譜和蔣譜的傳世,都是由蔣發傳趙堡的邢喜懷、張楚臣而至陳敬柏的。陳敬柏生於趙堡,成為趙堡第四代掌門,但其血統是陳溝的第十二世。他為了扶助陳溝掌握太極真諦,違反門規,私授其族弟陳繼夏太極內功和王譜、蔣譜。陳繼夏傳陳秉旺,秉旺傳子長興,長興授楊祿禪。故楊家遵師訓,對授譜來歷秘而不宣。至於趙堡失傳,可能敬柏偏心,只傳陳溝,不傳趙堡,或僅傳趙堡個別傳人,因日寇侵略的破壞而散失。總之,此譜是明代古譜,由蔣發著述是真實的。
  這一考證,說明太極拳的歷史,在明代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譜寫出不朽的三代經典(張三豐《拳訣》、王宗岳《拳論》、蔣發《拳解》)為後人發展太極拳,作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一切有愛國心和正義感的太極拳人,對明代拳史和文化遺產都應愛護珍惜,而不應故意踐踏、損害和否定。

  五、“十三勢”的創始,就是太極拳的源頭


  據上所述,研究太極拳的源流,就應認識“十三勢”是源,太極拳是流。不宜以“流”代“源”,損害歷史。
  考證“十三勢”的創始,是太極拳探源的最終目標,找出其創始人,是探源的必要步驟。誰是“十三勢”的創始人?
  (一)“十三勢”的創始人就是內家拳(現稱為武當拳)的創始人。因為“十三勢”(即太極拳)是內家拳中的一大拳系,拳理相同。據前國家體委的直屬課題《武當拳的源流、拳系和內容研究》,在1993年已批准為國家體育科技進步三等獎。其成果已作出“明初張三豐是武當拳的創始人”的結論,改正了黃宗羲誤傳的“宋徽宗時代的張三峰為內家拳創始人”的訛誤,否定了唐豪攻擊張三豐創內家拳的謬論。內家拳的創始人,同時創“十三勢”乃順理成章之事。
  (二)據張三豐的傳人“雲遊道人”授王宗岳的《口授張三豐老師之言》,末段有云:“於人對戰坎離之陰陽兌震,陽戰陰也。為之四正。乾坤之陰陽艮巽,陰陽也,為之四隅。此八卦也。為之八門。身足位列中土,進步以陽戰之,退步以陰之,右盼以陰戰之,此五行也,為之五步。共為八門五步也。夫如是,予授之爾,終身用之不能盡者矣,又至予得武繼武,必當武事傳之而修身也。無論武事文為成功一也。三教三乘之源,不出一太極,願後學者以易理格致於身中,留於後世可也。”此文此語是三豐自述其從內丹修煉中,悟出八門五步之技理,是創“十三勢”之證據。自述其“得武繼武,必當以武事傳之”,是張三豐精於武術之證明。此語表明“十三勢”是道家從內丹功派生的武術。因此,太極拳家練至“階及神明”之上乘,即與道相合。孫祿堂說:“拳即是道。”是其練形意、八卦、太極三派拳法五十餘年的體驗(見孫祿堂《拳意述真·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意》)。
  (三)北派和南派兩地明代先賢傳下的拳譜和源流史料,都一致確認張三豐為“十三勢”的創始人。北派太極以王宗岳為代表,在拳譜中已有明確的銘言和張三豐的遺論為證。南派太極方面,明正德至嘉靖年間,安徽人宋遠橋和浙江張松溪的史料,也有同樣證據。據宋遠橋的第十七代傳人宋書銘,於民國初傳下的拳技,曾收吳鑑泉、許禹生等人為徒,並傳下宋遠橋的源流史料。自述其與俞蓮舟、張松溪、張翠山等七人,同上武當山,向張三豐的傳人玉虛子學“十三勢”。俞蓮舟也曾向三豐弟子“麩子李”(俗名李性之,湖北人)學藝,得其真傳和所授的《授秘歌》。宋遠橋自述,其拳名稱“三十七”,也名長拳。其技法也以八門五步為依據。文曰:“三十七勢,也無論何式先,何式後,只要一一將勢用完,自然三十七勢皆化為相繼不斷也。故謂之長拳。腳踩五行,懷藏八卦,腳之所在為中央之土,八門五步以中央為準。”宋遠橋所傳的《八字歌》、《功用歌》中,均有“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四兩撥千斤”之語。與王宗岳所傳不謀而合。張松溪、張翠山將所學得的拳名,也稱“十三勢”。南北兩大派證據相合,即可確認張三豐是“十三勢”的創始人。
  (四)清雍正六年,王柏青在《太極秘術·自序》中說:“餘從師於溫州(今之溫縣)張楚臣。先師曾曰:'是術得之於道門,精微之處,有不可言傳之妙……'餘秘而習之,已歷四十餘載,更參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澤長,光耀九州。”王柏青以四十餘年練功體會,悟出太極拳是從道家丹功而出,以道家丹法結合練拳,才練出真功。他在《太極秘術》中也發表《太極丹功義詮》、《太極丹功要術》兩篇不朽之作,對後人練習丹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然而在現代,丹功已瀕臨失傳。能獲真傳者已寥寥無幾。足見否定明代太極拳源流之危害。拯救太極拳的內丹修煉術,就是維護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容忽視。

  六、結語


  (一)太極拳的命名,始於明末,約在明天啟至崇禎初年之時,命名者是河南省溫縣趙堡鎮的蔣發。
  (二)太極拳是由“十三勢”更名而成,更名後,仍以明代“十三勢”的拳譜傳世指導,技法仍以八門五步為核心,理論則按太極學說及道家內丹修煉法和延年益壽的宗旨奉行。因此,太極拳和“十三勢”是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同一拳種,研究太極拳之源頭,應從“十三勢”的創始入手。
  (三)太極拳的經典拳理,成熟於明代,並延續至今,仍具有現實的指導價值。張三豐《拳訣》、王宗岳《拳論》、蔣發《拳解》是三代經典,是太極拳的靈魂和規範,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保護,不應否定。
  (四)當前的源流之爭,本質上是維護和否定明代太極拳史和文化遺產之爭。簡稱為“明代說”與“清代說”之爭。“明代說”的宗旨是愛國愛史,一心為公,其研究方法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一切迷信訛誤之說,按歷史證據,確認明代的歷史功績。“清代說”的宗旨是為了維護某些權威專家的面子和威信,文過飾非,以假亂真,損害國家的悠久歷史。其研究方法是“取其糟粕,去其精華”的偽科學思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