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轉貼]太極拳以「松「入拳,講纏絲勁,發勁是「棉裡藏針」,勁從何來?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轉貼]太極拳以「鬆「入拳,講纏絲勁,發勁是「棉裡藏針」,勁從何來?

【鬆的本質】


太極拳以「鬆「入拳,講纏絲勁,發勁的狀態是「棉裡藏針」,歸根到底,勁從何來,還是由「筋骨崩彈」而來。「松」的是肌肉,撐的是骨節,拔的是大筋,發的是驚顫勁。太極拳中講,練拳時要像衣桿上掛著的衣服,迎風飄揚,但架子還在,其要領無非是身體骨節的「撐拔」不能丟,如同蓄勢待發的「弓」,如崩緊的弦,絲毫的觸動均可崩發,這樣的拳,才更加接近人體的本能,將潛力開發出來。練拳要達到「天地為之一寬」的境界,不是技巧能夠給予的,要從開發人體根本的結構做起,具備虎豹的迅猛敏捷,才能真正算功夫上身了,才能為別人所不能為!

【緊中緊,崩斷弦】

在「大筋」的盤練中,有部分朋友不得要領,找不到「大筋」的存在,甚至不知道「大筋」到底是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它的特性跟「皮筋」是一樣的,得在拉緊的狀態下,皮筋才會產生彈力,所以我們有必要先要撐開關節,而這種關節的撐開需要藉助外在的阻力,但僅有第一步的拉緊還不夠,需要在撐關節的基礎上,通過緊發條的方式,使本已拉緊的大筋再緊一下,這時候才能夠具備崩彈的狀態。有朋友練習的時候猛扯開關節,那樣是起不要「撐筋拔骨」的作用的,我們需要慢慢拉緊,再緊一下,然後崩彈。這樣的感覺需要慢慢去體會。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們可能感覺不到大筋的存在,那是因為關節沒有開發過,關節撐不開,大筋粗而緊,這時候,我們需要通過「由量變到質變」,慢慢加大練習的力度,數量先上去,一段時間以後,我們自然能夠感覺到關節的撐拔,大筋的拉開。在此基礎上,隨著數量累積上來,「大筋」開始出現反彈勁力,這時候,人體的運動開始變得靈活有彈性,進入到另外一個層次。

【鬆在緊中求】

我們在練拳時,很多時候,師父教徒弟都強調一個「松」字,如果理解成為肌肉的「松」,發勁的時候,可能就會變成肌肉的鬆緊「爆發力」。如果我們可以「由緊入松」,通過「撐筋拔骨」達到關節的「開」,「骨縫」輕鬆開合,此時表現出來身體「柔軟無骨」,似乎非常「松」,其實這種「松」是不需要刻意的放鬆肌肉的,反而相反會去找「緊」,尋找「大筋」拉起的緊,與此同時肌肉卻真正做到了「松」,但松不是目的,只是一種現象。我們不能把現象當練法,這樣會越走越遠,背道而馳。當我們能夠用「筋骨崩彈」時,本質上講,已經忽略了肌肉的存在,並非主觀意識尋找「松」的過程了!所以,「鬆與緊」是相對的!

【松胯與開胯】

大家都知道「胯」的重要性,知道胯要「活」,它是人體一身的核心,重中之重。我們知道可以通過壓腿、踢腿甚至通過「抖大桿」等方式來增加胯的運動幅度,使其變得靈活無阻滯。胯活,則一身活,上連脊柱,下接兩腿,身法步法皆賴於此。但還不夠,我們不但要做到「胯活」,還要做到「胯彈」,用胯根「大筋」帶動胯部崩彈,使整體瞬間加速,這才是「身法、步法」得以深化的核心關鍵。我們看家裡的貓、狗,其受驚時反應之快,完全超越一般的肌肉反應,用勢如閃電來形容,一點不為過,這是因為它們天生將連接關節的大筋作為了主要的發勁機構,所以動作是崩彈式的,速度必然快,且連續性非常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