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太極推手的“真”與“假” 馬長勳 王子鵬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太極推手的“真”與“假”

  (本文為馬長勳先生口述,王子鵬整理)


    武術表演不是實戰,本來談不上真假二字,但是一說到太極推手表演,真假二字就不僅成了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
    “三節棍進槍”、“空手奪刀”這類武術表演,兩個人對打,當然不是真的,但是大家都覺得精彩、激烈,越逼真越好,從來也不會有人要求兩個人拼個你死我活。但是,偏偏到了太極推手,這種表演就幾乎成了一個讓人不能容忍的方式。

    ----旁觀者不清

    我在公園和學生們推手,經常有人問:“老先生,您這是真的假的啊?”“假的假的,我們自己玩兒。”除了這麼回答,對於一個沒有接觸過太極推手的外行,你還能說什麼呢?
    其實,對太極推手的這種懷疑,幾乎從太極推手成為一種表演形式的開始,就已經隨之而存在了。不光是別人,當年我第一次看到,我也懷疑,這是真的嗎?一點勁不用,人就能出去兩三丈?直到我跟劉晚蒼老師學了推手,在師爺王子英家見識了推手,才明白原來推手“真是真的”!推手這個東西,只有自己真正體會到了,才能明白,旁觀者不清。
    我印象中最後一次表演,是在豐台,慶祝香港回歸,我的兩個學生去表演,我在觀眾席上坐著。旁邊的觀眾說什麼呢?“你看這倆人裝的還挺像……”
    因為無知而懷疑,這不奇怪。但是,如果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否定這個項目,後果就會很嚴重,特別是這種觀點出自某些專家口中,就直接影響了領導決策。1979年,南寧全國武術觀摩會,我和吉良辰表演的推手,那大概是最後一次,後來就再也沒有這個規模的推手表演了。因為領導發話了,說這是老師騙學生,老師和學生聯合起來騙觀眾,所以就停了。
    1981年在瀋陽開會討論推手比賽規則,我參加了。1982年以後,競技性的推手比賽就開始試驗,並完全替代了推手表演。推手和散打幾乎是同時起步,但是說實在話,散打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成功,推手卻越來越沒落。第一失去了觀眾,第二失去了太極拳的內涵。既沒了面子,也沒了裡子。
    推手表演在上世紀60年代初曾經風靡一時。那時候,北京每到天暖和一點,就是東單、西單、北海都有露天體育場,每年都舉行很多次的武術專場表演。夏天的時候——冬天條件不好——在露天的體育場,一個太極專場,觀眾水泄不通。楊禹廷這些老先生也去看,搬一個小板凳,擠在人群裡,這都是我見到的。那時候大家都愛好這個,門票一毛錢。
    那些老武術家都六七十歲的人了,吳斌樓表演刀里加鞭,身子就跟不挨地似的,張文平表演鐵門檻、吊毛跟頭隨手就來。
    趕上內家拳專場,有太極八卦形意等等,也有太極專場。那時候請出來的年歲最大的有90多歲的李堯臣,其它老前輩還有陳子江、駱興武(形意)、崔毅士、王子英、楊禹廷、徐致一、吳圖南等等。年輕一點的有尚雲庸、王達三、李秉慈、劉高明、宋志平、孫鳳秋。那時候北京練太極的主要是楊式和吳式。表演開始的時候,一般是李秉慈和劉高明表演拳架、太極劍、太極刀等。再往下是孫鳳秋、宋志平這些中年人,走走大捋、練練推手。後半場都是老先生們,也是先盤拳,最後壓軸的時候是推手,最受歡迎。我記得剛開始請出來的是楊禹廷、崔毅士、徐致一、吳圖南,後來王子英、郝佳俊等老前輩都出來表演。人多的時候,站的地方都沒有。
    但是,推手改成競技以後,觀眾越來越少,甚至運動員都比觀眾多。完全失去了群眾基礎。
    其次,推手比賽完全失去了太極拳的內涵。現在的推手比賽,不僅完全無法體現太極拳以靜制動、力從人借、舍己從人、四兩撥千斤的內涵,甚至失去了基本的技術含量。有人說現在的推手像摔跤,其實連摔跤也不如,因為摔跤裡頭還有技巧,現在推手比賽只能說是“頂牛”。有人還發明了相應的訓練方法,比如在沙地裡推裝滿石頭的獨輪車。這麼多年下來,內涵沒有了,觀眾也喪失了。
    作為一種試驗,我們不應該對推手比賽過分苛求,但是,這種推手比賽的方式已經走入了死胡同。

    ----給推手表演一條生路

    前一陣子,我在《世界太極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作者及其弟子在推手比賽中取得的各項成績。文章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對推手比賽中“頂牛”的現象進行了反思。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現在,國家有關部門也在對推手比賽試行這麼多年來的情況進行總結和反思,希望這是一個機會,能讓太極推手回歸到它的本質上去。
    太極推手從本質上說,它是太極拳獨特的操練方式,它是一種訓練方式。練太極拳不打木人樁,不打沙袋,最多沒人的時候抖抖大杆子。它需要用人來操練,具體表現出來就是太極推手。它本身並不是實戰,但是通過它這種練習逐漸培養雙方的靈敏度、松靜力。這種東西逐漸固化成為人體的本能反應,然後在實戰中才能不經過大腦思維,直接反應出來。這種功夫姑且稱為“太極勁”,要練出這種太極勁,就必須按照王宗嶽《太極拳論》的要求才能練出來,它不是肌肉的力量,更不是力上加功。
    過去在王茂齋先生家裡,那還是解放前,老先生為了訓練大家推手,家裡鋪的都是進口的瓷磚,每天用煤油擦的鋥亮,非常滑,一般人如果不注意站都站不穩,推手你想較勁都使不出來,當年我去王家學拳的時候,就在這上面練推手。在王家,只要王子英先生看到有人偷偷使勁,立馬就告訴你,你不用來了,你也不用練太極拳了。這種“使力氣的活”就不是太極拳,也不需要練。但是,和王家兩代人中學習的收益者非常多,如吳式太極拳三代劉光鬥、楊禹廷、張繼之、李文傑、曹幼甫等受教于王茂齋前輩。吳式太極拳四代:劉晚蒼、李經悟、溫明三、孫鳳秋等,吳式太極拳五代:馬長勳、戴玉三、趙德奉、李樹峻等這兩代人得到過王子英先生的直接傳藝。
    劉晚蒼老師教我的時候,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別使勁。劉老師功夫多好,一抖手人就出去兩三丈。師爺王子英手更好,你連這“手一抖”也看不出來,王家講的就是“太極推手不用手”。這些高手有一個是抖機靈使力氣練出來的嗎?
    現在很多人都強調實戰和技擊,越強調越沒有。不管是贏了還是輸了,有用“太極拳”贏的嗎?你是四兩撥千斤嗎?你是把他松出去的還是空出去的?我看都是用力氣推出去搡出去的。這不是太極拳,和太極拳沒有關係。
    所以,從國家推廣的角度上講,要在真正挖掘太極拳的內涵上下功夫。既然大家願意推手,喜愛這項運動,就應該認真學習拳理,按理練習才能不走偏。現在天壇、地壇、元大都公園等地每週都有愛好者聚在一起研究、演練推手。但細看推手角力者不在少數。我們以為之所以推手角力,還是拳理不明,必須加強拳理的學習。再有,給太極推手表演一條生路呢?表演一是可以展示太極推手的技藝,而且表演也可以是競技啊。你管他真的也好假的也罷,誰表演的像“太極拳”,誰表演的符合《太極拳論》,誰能更多體現出太極“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的內涵,誰就優勝。不管真的假的,至少是一個介紹,真正的太極推手是這樣的,至少在形式和外觀上應該是這樣的。
    “假作真時真亦假”,道家講“借假修真”,時間長了,也就變成真的了。相反,如果是從一開始從根本上就錯了,你花費的力氣越大,只能距離太極拳更遠。所謂南轅北轍,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從這個意義上講,給太極推手“表演”一條生路,也是給太極拳一條生路,給後人認識真正的太極拳留下一條正確的道路。

原址:http://www.taijizhuang.com/appdetail.aspx?id=213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