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

論勁(四) 陳炎林 發勁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論勁(四) 發勁

《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陳炎林

內容

  • 發勁的重要性
  • 各種發勁的類型
  • 發勁的整體注意事項
  • 傳承中的奇妙發勁故事

發勁的重要性

欲擊人,非發勁不可,不知發勁,焉能擊人,更無以言拳擊。其以太極拳為養身者,可無言,如欲防身,則非知發勁不可。因太極拳,若僅知化而不知發,是乃知守而不知攻。須知,化中有時不能手手化淨,豈能安然無事?一有失敗,即牽連全部。進言之,縱不求勝於人,至少亦應不敗於人。故非一化一發(即一守一攻)不可。如此,可使敵不能致全力於發,亦須顧及於化矣。故前輩發人有「出手見紅」之語,意為一出手即使敵人跌倒,不令人攻而守,或己守而攻,免得多費時間與精神也,實為至理名言。否則,既須注意於守,又須注意於攻,反使己之精神分散,為人所乘。

各種發勁的類型

太極拳中之發勁,分有截勁、長勁、沉勁、鑽勁、寸勁、分勁、冷勁、斷勁、抖跳勁等。其中,截勁較長勁為猛,鑽勁較沉勁為厲,分勁較寸勁為狠,其發人能將人雙足離地,以一次騰出為佳。如人雙足不能離地,僅帶跳帶退為次。後者緣氣與勁不足,爰不能摧敵根騰起焉。至於冷勁,因引發人於不知不覺,故其勢甚猛用之固不易,但為藝高者所不取。蓋有損於君子之道也。

何謂斷勁?斷勁乃在引人得勢後,中間內勁稍斷,隨即以全身蓄勁直發於人身,此勁猛烈異常,用於不知太極勁,或知而不精者最為靈驗,習固不易,但亦為藝高者所不取,蓋因斯勁之發,全皆暗昧不明,殊非丈夫所為。相傳昔日楊班侯發人,能使人雙足離地,一跌騰出三丈六尺,在今人觀之,楊之藝高超矣。然其父楊露禪反不以為是,其理亦以彼之發勁,實含有斷冷性,而非光明磊落,用心意巧發也。此外,尚有抖跳勁,當己勁與敵勁黏住時,即用腰腿勁抖拍之,敵身則雙脚騰起,亦應之而拍於地,如拍毬然。尤奇者,先拍之若干下,復以長勁發之,敵發出後,亦能騰跳若干起,故此勁甚為奧妙。

發勁的整體注意事項

發勁中,除借勁、鑽勁外,其他諸勁,在未發之前,均須有化、引、拿,拿之得勢方能言發,不然,發亦無效。此在初學者固覺困難,然一勁通後,他勁亦可通矣,未有精一勁而不能使用他勁者也。學者於習發勁之初,當先知勁路。人之全身,何處為根?何處為枝?何處為葉?人之上身,何處根,何處為枝?何處為葉?人之下身,何處為根?何處為枝?何處為葉?夫人之全身,足為根身為枝,頭為葉。人之上身足為根,身為枝,頭為葉;人之下身,腿為根,膝為枝,足為葉。故拿人發人,須先制其根,是謂登堂入室,亦即摧敵摧根是也。能明此者,方可發人,否則猶如緣木求魚,終不可得。然以勁發人時,必有三種要點:一、機勢,二、方向,三、時間。機勢,即己勢順敵勢背,敵之重心偏於一方,顯靈其焦點,易言之,敵之重心已失,身上有一部份發呆(即拗住之一點),同時其氣上升也;方向,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正或隅,必須隨敵之背向而發之;時間,須恰當其時,即在敵舊勁已完,新勁未生之時(發呆時),或後退之時,不可或早或遲。早則敵勢未完,易生頂抗之弊;遲則敵已發覺而生變化。此三者不可缺一。如知機勢而不知方向,易犯落空或與敵相頂之弊;然知機勢與方向而不知時間,亦易犯頂抗或發之不足等弊。果能三者俱全,則發人甚易,猶如彈丸脫手,無往不利;反之,發勢雖猛,仍無效用可言。除此三者以外,尚須注意己與敵之距離,過遠則勁不能達,太近則己勁被悶閉,不能發出。至於發勁之高低、上下,亦有關係:人高我高,人低我低,人過低則我發其上部,人過高則我發其中部或下部。而敵之身軀長矮、大小、輕重亦概須留意。大抵,矮者宜發其上部,長者宜發其中部下部之間,上下輕重相當者宜發其中部,上輕下重者宜發其下部,上重下輕者宜發其上部。此種輕重可於推手時用沾黏勁與引化勁偵知之。發之地點有時發其呆實處,有時發其虛而不能變化處,有時手指引其力出而以掌發之。總之,虛虛實實,先使敵意氣散亂,引出其焦點,然後發之,並隨屈就彎,人屈則隨其屈以發之,人彎則就其彎以發之,可隨機而運用。夫藝高者,己之焦點甚小而發覺人之焦點甚大,且在敵之身上任何一部分皆能引出焦點而發之,同時己身之任何一部分均可以發人,而其發人又在一剎那之間,隨引隨發,誠令人驚羨不置也。發勁時須求週身一致,且出於不知不覺,發者本身自覺愈無勁而受者愈覺沉重,反之,本身自覺出勁甚猛,但被擊者並未受得如其理想中之重量。此中原由,實因發者自覺有勁,其勁並未全部透出;其自覺無勁者,彼勁已全部透出矣。故發勁須如放箭,曲中求直,當完全吐出,毋稍停留於手臂中。蓋發多不暢者,每有三停:以上肢言,一停於肩穴,二停於拐肘,三停於掌根;以下肢言,一停於髀,二停於膝,三停於踵;以中部言,一停於胸,二停於腹,三停於丹田。發時,己身應尾閭中正,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伸指,兩臂直而不屈(內勁如九曲珠之成一大珠式),同時將背脊骨稍加凸出,並坐腰鬆胯,如鎗彈出鏜之狀。但坐腰不能向後,向後則勁縮於後而不能前發矣。發勁中,內部氣之運用有二:一由前往後,俗謂由先天往後天,是為丹田氣沉,再由丹田逼出,貫之於四肢;一由後往前,俗謂由後天往先天,是為氣貼脊臂,再由脊臂而出,貫之於四肢。發人之勁,一如拋物,欲拋則拋,切不可稍有要拋不抛之疑慮。設有此思慮,則意氣易斷,意氣既斷,何能發人?故發人時,須斂氣凝神,目注對方,切勿視地,防人跌倒,視地則勁往下。太極拳論中所謂「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即此謂也。須知,神之所在,意氣隨之,勁雖發出,而意氣依然不斷。所謂「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是也。藝高者能隨化隨發,其中含有一小圓圈,功愈深則愈小,半圈化與半圈發,因此常不見其形,此便是所謂「進即是退,退即是進,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也。

傳承中的奇妙發勁故事

相傳昔時楊健侯一日坐於庭中,手持煙筒吸煙,其徒前趨請益,乃命徒以拳盡力擊彼腹。徒拳將著,楊在一笑一哈之間,將腹一鼓,徒跌出庭外,楊仍安坐吸煙如常。其徒竟不明由何勁而被拋出。楊之長子少侯在金陵時,一日道遇瘋犬,犬撲其腿,將及未及之際,楊用膝一屈,犬即騰出數丈。此皆上乘發勁之妙用,亦神乎其技矣。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