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國術應走的方向 --劉雲樵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國術應走的方向
                                劉雲樵

  近數十年來,「中國功夫」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一種風氣,一股潮流,由中華
國術會七十五年所舉辦的「中正百年紀念杯及第五屆世界國術錦標賽」中,各色
人種雲集的盛況,即可略見一斑,然而,據傳大陸上也在舉辦世界性武術比賽,
以遂其統戰之目的,諸君試想,在這種對峙的狀況中,我們實不能不居安思危,
檢討自己,策勵將來。



  東方武術尤其是古老的中國技擊,因為它和文化融合而蘊藏了博大情深的內
涵,莫說外人,即便是我們自己中國人,不得其真傳,亦恐難以體會武術的真諦
。也因此,國術界近幾十年來,始終以兼容並蓄的度量,把算得上屬於國術範疇
的技藝,一股腦兒地全收到旗下,彼此還算相安無事。但是,諸君想想,保守、
穩定的作法,在有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毋寧是一種退步吧!更何況中共在北平、
南京、西安、廣州等地設置了體育學院,專門培養武術人才,而在東西方國家中
賣弄,作為其文化統戰的策略手段之一。幸而,自文革以來,大陸武術家凋零殆
盡,使得真正武術已經沒有了,而今訓練出來的人才僅著重在動作的花俏眩人,
是不值行家一瞧的,然而,我們亦不能就此而高枕無憂呀!

  目前國術界包羅萬象的做法,在和諧和團結上固然殊堪稱道,自有其不可磨
滅的貢獻,然而在推廣及水準的提昇上,卻產生了大大的障礙,試想,一個以跌
打損傷為專長的國術館教練,讓他去教技擊,或是一個擅長丹功、氣功的去教青
草治病,同樣都是人才的誤導與誤用。以國術界這麼一個大團體而言,在共同為
中國武術盡力的前提目標下,應該予以分類,如此一來不僅有助於每一類水準的
提昇,而且將會使得國術會及政府主管部門,在輔導、研究及執行上更為有效及
便利。反過來說,大家統統擠在國術的旗幟下,涇渭不分,不僅我們國人無法認
識國術的真貌,國外人士更是一團迷糊,而且也無法個別地研究發展,終其結果
,必是大家一起和稀泥,國術日趨沒落而為世人所嗤笑罷了。

  鑑於此一迫切的利害關係,個人認為由於每一類自身性質不同,內涵不同,
實有必要在統一的國術會下,劃分成立各類部門,然後集同性質、同內涵的人才
,於各部門相互切磋、磨練,如此,方有希望在一片慵懶散亂中,把國術振興起
來,進而發揚光大。管見如此,我以為在當今紛紛芸芸的國術界,可略分為下述
六類,而每一類中其造詣深淺自然不一,其重點是在如何分辨而如何管理之而已


  一、丹氣類:社會上目前正流行某某丹功、某某氣功等教人練丹、練氣的風
氣,它的產生背景不消細說,諸君也知道是為著那些自覺機能或氣機有障礙者而
設的,由於它標榜簡單、易學、效果快,因此這一類學習的人口比較多。

  其實,養氣、練丹本就是一件事,儒道釋三家都有這門功課。孟子常講「氣
以直養而無害」,「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釋家靜觀坐禪,調息觀照工夫中也含
攝有此;而力主性命雙修的道家玄門之士更是不用講了,其調龍虎、合乾坤,無
非是練個元氣金丹而已。而人之一身,其動作活潑,離不開呼吸氣血以及腦子心
意的觀測指揮,凡人不明其理只能任其變化。三教則主張從一動一靜、一呼一吸
中,尋其本源而加以修練。在武術技擊方面來講,氣煉丹田尤其是一門徹頭徹尾
的修煉工夫,不可須臾離也。因此,在武術上,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更藉
排打、調息工夫使內外合而為一,可養可用。在三教方面則加上心性修養工夫,
濟世渡人的學問,可以說是把一呼一吸的技巧擴充到極高明博厚的境界。不過,
上述之三教,乃至融合三教的武道,其主要的作用在於使人回返自然的本質。當
今社會流行的未必就是這些大道理吧!

  人莫不有呼吸,凡人呼吸以維持生命,而一位深於技擊的武術家,於一呼一
吸間即可立判生死,其間相距卻不能以道理計。目前流行的丹功、氣功和三教相
較之下,亦是相去甚遠。據我所見,習此類功夫者大半是身體某些系統有毛病、
阻塞或是機能衰弱,這些人平常就好逸惡勞,又缺乏運動的調養,在他們心中只
盼望有簡單而具神效的健身法,為迎合這種心理所能教的東西,只是些下層的簡
單呼吸動作,或是持續性的肢體關節活勤,而要求其在空氣新鮮,林木繁茂之地
習練,不過是兼收自然的滋養功效而已。這種教導方法,雖有活動氣血身軀的作
用,然而人身之呼吸氣血,除了要活潑暢旺外,更須平和怡靜,以免暴脹驟促之
危。而心存速效的心理,易使氣血浮促,一身肌肉關節易緊張,由此而練呼吸,
恐怕尚未收其效而弊病早已暗存了,肢體上局部而機械性的運動,不得充份的氣
血培養有如空鍋火煮,所造成的運動傷害更是不可不注意的流弊。

  二、青草類:這一類最為明顯,也最易區分,其人數亦為最多,似可從武術
類中分離而出,蓋其在謀生的需求下,與一般國術館治理跌打損傷的工作,都是
遠超出對武術的修煉了。

  這些並不是壞事,至少在地方鄉里的醫療上,治損傷的青草店、國術館多少
也有些貢獻。進而言之,跌打損傷、接骨治病的醫技,和針灸學一樣,同是中國
醫學中一套有理論、有系統的學問,惜因無人研究,遂日漸式微。試看擅長接骨
之類的高明技師,其運用這門醫技的效果,比諸西醫使用夾板鋼架者實有過之而
無不及,其妙尤在近於天生而無駢生畸變之後遺症也。

  現在,針灸日漸受到世界尖端醫學的重視並採用,而跌打損傷、青草藥等中
國傳統醫技,也應及早做文化財產的保存工作,更進一步以現代醫學的眼光來分
析研究,相信必能在這方而大放異彩、造福人群。

  三、美技類:武術走上花俏,稱之為花拳繡腿。這一類的技巧,是有姿之美
,而無勢之力,雖燦如春花夏葉,終究缺乏秋冬肅殺之威,因此除能供賞心悅目
外,並兼收活動身體之功,倘若論及攻擊自衛,則顯然有力不從心之現象。故此
類技術可在民族舞蹈上求發展,若配以國樂節奏,更能表現我民族精神,或以現
代舞蹈方式如「雲門舞集」,創造出另一種風格舞姿,更能發揮我民族藝術,獨
樹一幟,豈不是更令人刮目相看,蓋因,虎若無牙,鷹若無爪,只可供人清玩之
用,所以武術若著重花邊招式,而無氣勁殺傷力,那就滑極而流,變成另一種手
舞足蹈的藝術了。在這次比賽表演中,就有著名的現代舞蹈家前來獵取優美鏡頭
,以供其工作上使用,而美技這一類武術,在目前及將來,正有和舞蹈藝術暗相
重合之趨勢,如當今的工夫舞、扇子舞、傘舞、劍舞等,正是此類中較具代表性
的表現。

  四、特技類:民俗技藝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產,尤其叫人懷念的是它代表著
一個時代地方風俗的特殊價值,自然是值得保存的。

  民初在北平天橋、天津三不管、濟南大觀園等地區,耍把式、跑江湖,賺錢
吃飯的甚多,他們幾乎都有一手絕活兒,耍罈子、摔角、玩飛叉、飛刀、千斤擔
、變戲法、...等等,不一而足,旁人看了自是為它好看,難能而為他們喝采
、打賞。在台灣,每逢節慶,地方上廟宇神壇常有宋江陣、踩高蹺、舞龍、舞獅
之類的陣容,而有些江湖戲團也常有喉頂鐵條、睡釘床、砸石塊等等表演,凡此
種種,似可歸入民俗性的特技方面,若能會同文建會或其他主管部門,給予適當
的輔導,俾使其不致湮沒失傳,於民俗之保存更是一大建樹,另一方面,在某些
場合上,這些特技也很能達到表演效果,做到民俗才藝交流的目的。

  但在整體的衡量上,特技類以其搏人一笑而換取生活所需的早期目的下,其
訓練常易流於皮毛外相,而缺乏文化精神的培養功夫,所以不易登大雅之堂而迥
異俗流,因此,在其內涵哲理尚未獲得補充前,似不足以擴大為一種青少年學生
的教育內容。

  五、養生、健身類:昔日有位拳術名家楊某,建威帝京,在教旗人貴族習練
時,僅以軟法教之,而無發勁傷人之剛法,人間其故,他含蓄地笑說:「旗人驕
貴不耐勞苦,且旗人非我族類,若豈不知乎?」問者悚然而退。事經口傳,雖或
未必全然可信,但在國內某些拳術中,實際上是只傳有軟法而無剛法,蓋柔中無
剛則軟下去也。由於它們具有活動氣血、健身利生的功效,對不堪劇烈艱苦的武
術修練者而言,實乃一大福音。

  尤有進者,現代人生活忙碌。緊張、精神焦慮,神經耗弱已成為愈來愈普遍
之文明病,而健身利生類的拳術,以其柔軟放鬆的特性,恰可使患有文明病的人
獲得良好的鬆弛和休息的效果,正乃一大美事也。因此,領導及習練這類性質拳
術的人,似不妨和中西醫學界合作研究,汲取醫理上之相關精華,從而發展出一
門有系統、有方法,且可印證的中國獨有之學術,其對於世界文明人群之貢獻,
將更千百倍於目前,亦豈不勝於切切嘵舌本自先天缺乏的技擊功夫哉?諸君何妨
三思之!

  六、技擊武道類:自古修習武術之士,莫不以技擊為其發源,在嚴格而有次
序的修煉中,砥礪身心,外而打磨筋骨皮肉,內而練一口丹田元氣,此乃其之根
本也,亦是技擊之功能也,能此者,以其超越凡俗之氣勁武技,可在哼哈之間斃
敵性命於瞬間,然此亦大不易,非有名師之心傳及習者之默悟苦修,不克有成也


  諸君試觀歷次各種國術比賽之摟摟抱抱、胡打亂纏一氣的場面,便可知吾言
不虛。蓋人命由天授,故非有德之士絕不能導用其技,以伸張人道正義而不濫殺
無辜,是以歷代名家每多有秘技自珍之譏,其實非也,為師者孰不願得天下英才
而教育之,然欲求佳徒以述繼其事者,亦大不易也,試觀近代技擊、道德魏然有
成之名家,如王正誼、霍元甲、楊、郭之流,其繼之者果有之乎?又果能將其一
身技業傳承而光大之乎?

  武術修煉,下焉者僅止於外相毛,專事筋骨肉的鍛鍊。再加上一些呼吸氣血
功夫,然此已能小異一般、稱雄一時一地了。而真正得到真傳的武術家,以更上
一層,著重於心性的培養修練;以求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達到心志專、純、
靜、定的境界。因為,人之精氣神雖為一身活潑、靈敏之根本,然性若不定,心
若不平,則精氣神皆不可能依次煉化而到高超合一、三花聚鼎之境地,是以武術
和三教所求之目標大略相彷彿,皆直指煉心即煉己,心明性定而後方能超凡脫俗
,不為一身筋骨血氣所束縛,徒為一勇之夫而已。是故,武術修煉乃是有形之筋
骨肉、無形之心性、精氣神,二者交互培養,相輔相成。在致用上,若參與兵法
戰略、攻守進退的道理,小則可以個人禦侮行道,大則可用於戰陣攻取上,走上
武將之途。

  因此,中國的武學,實在是一門修道而有系統、有層次的學問,在修煉身心
上,比起儒釋道三教更有步驟、章法,可循階而升,而事實上,三教中人亦每多
技擊鉅子,足見古人文武二者是不偏廢的,不論其在心性思想上,是著重於或儒
或道或釋,其調息養氣,明心定性的修習功夫,卻是大同小異也。雖說技近於道
,然能否由技擊而武術,而武學,而武道一貫而入,能否登堂入室,積健為雄,
出神入化而得此道之三昧,端看一個修煉者的師傅、敏悟、機緣、環境等等先後
之條件是否配合,來決定其成就之高低,此道雖難,然有志於此之後學才俊,不
可不以此自勵自勉!

在將以上這六種大致歸類後,我們當前面臨了一個決定性問題--我們的國
術應走那個方向。世界各國固然已形成一股「功夫熱」,然而能左右這股熱潮的
,實繫於我國、大陸及後起之秀的日本。日本以其專注狂熱的民族性和高科技傳
播,近十餘年來,在海峽兩岸大肆吸收中國武術,鉅細兼收,雖尚未深入其中,
然其搜羅之廣已足令有識之士為之訝異,諸君試想,柔道、空手道、劍道以及茶
、棋、書諸道,本諸我國而今興於彼邦之歷史演變,當知此一考慮並非杞人之憂
。而大陸現已全力發展其「樣板武術」,雖曰樣板,然其集上述六類中之特技、
美技、健身、丹氣功夫等各類特長,並加以專業化訓練,雖無技擊功夫,然其花
俏好看,搭配套路純熟和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在表演效果上唬唬外行人或西方
人士實已綽綽有餘了,因為這些表演以西洋的運動而言是絕對難以辦到的,自然
容易使他們信服中國武術就是這副德性。 。

  因此,當我們面對日本、大陸的這種蓬勃發展趨勢,若仍是固步自封,無乃
自取滅亡,要緊的是我們應該往那個方向走,才能打開一個新局面呢?是六類中
的那一類?是青草嗎?還是丹氣、特技呢?亦或是美技、健身之類?諸君,我們
若冷靜下來想一想的話,當可比較出,以目前國內的師資人才,要想和人較一日
之長短,恐怕非得弄出一套辦法來,好好地下功夫才行。也只有技擊武道,是大
陸的樣板、日本的武士道所不能不膛乎其後而望塵莫及的。而這一類正統武術,
也才真正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道統,一貫之修身明心的功夫,可用來啟蒙訓學
、為人處世,進而安邦定國,乃至恬淡終老,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舉問,雖講武
學,其實文學已在其中,孔子所強調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
道理,也就是這個意思。

  做為一個中國傳統武術的薪傳者,七十餘年歲月於茲,從民初看到現在,我
實不能不慨歎中國武術的轉變,此固然半由社會文明變遷所造成,卻未嘗不是推
廣目標之偏差所致,別人所珍貴蒐集且發揚不遺餘力的,我們卻棄之如敝屣,甚
而在井中觀天,陶醉在僅存的一點舊有文化遺產中,殊不知世界已變化萬端,難
道非要等到來日敗勢已成定局,才來後悔今日不全力挽回當前劣勢的因循、拖延
嗎?區區衷誠,實深望諸明察而諒解之,是所甚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