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動抽絲,太極命名之本
太極拳所有動作均以順逆不同動作代表之,抽絲者旋轉之來福線也。抽絲之根起於腳跟及腰脊而形於手指,經過全身九節,毋使有斷續以引之,發勁可斷續,抽絲之運動則不可有斷續。舉凡一切太極拳名之動作,非雙順既雙逆,或一順一逆,如果有一動作 ,既非順又非逆則此動作為直勁,不得稱之為太極拳拳運動。
雖然順逆抽絲為二,內中方位與形勢則有十,既大小順逆,裏外順逆,進退順逆 ,上下順逆與左右順逆是也。
拳譜云:運動如抽絲,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
(二)源動腰脊,一動全動之本
腰之動為平行動之根,脊之動為豎行動之根。如求一動而全身均動必須聯合腰脊以動之。因為太極拳所有動作均須以45度左右,聯合腰脊以動之,因此動作於手足身方面,均易運行順逆抽絲,而全身關節如踝、膝、胯、腰、脊、肩、肘、腕、拳之九曲珠亦聯帶為之伸縮而動,所以所動由脊背,不可由胸腹,是之謂節節貫串。如不由腰脊發動,則都係一部分動作,其他部分不過隨之而行,非太極拳之所謂動而也。
拳譜云: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腰為第一主宰,命意源頭在腰脊,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九曲珠貫串如一),牽動往來氣貼背脊。
(三)折疊轉換,相連不斷之本
折疊在手,轉換在腿。折疊者每一動作至盡頭時,既以折疊接之。一折一疊乃延長其勁於次一動作於不斷,如次一動作欲往上則寓下折疊之,往左則寓右等等折疊之,則其勁可以相連矣!且接頭處亦須抽絲,而非直接與硬接之也。轉換者意義及手同,既在邁步之先,無論前進、後退必須轉換其步法,以顧盼左右之,如此所邁之步,才不致直進硬退,而腿內之勁,乃能沉著穩定而不斷也:
拳譜云: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
(四)身肢拔長,產生掤勁之本
太極拳自始至終,無論動靜時,均須有掤勁,如在某一動作過程中失去掤勁,既謂之缺陷、既所謂病。有掤勁既有彈性,無掤勁既無彈性。彈性生長於肢體之拔長,如弦在弓上、而生彈性之比。用此太極拳練習時,全身與四肢均須有拔長之規定。
一、沉肩墜肘乃手之拔長
二、含胸拔背,中部拔長、與虛領頂勁,頂部拔長、氣沉丹田,是下部拔長,三者連貫如一,乃身之拔長。
三、開胯曲膝以抽絲,乃腿之拔長,惟拔長乃有彈性,是之掤勁。
四、 掤勁方位有八
1向上向外運動,呼之為掤勁
2向內逆行之掤勁、呼之為履勁
3向下粘沾之掤勁 、呼之為按勁
4雙手掤勁內合呼之為擠勁
5雙手掤勁向外呼之為採勁
6掤勁急速彈出呼之為挒勁
7手出圈外以肘救將彈出之勁呼為肘勁
8肘出圈外以身救將彈出之勁呼為靠
歸納八門之勁,均系一掤勁,不過方位與作用不同,而異其名耳。所以太極拳練習,必須在全身拔長以練之。呼之為鬆開,乃太極拳獨一無二之勁也 。練習時如鼓勁則身肢縮短,與太極拳之拔長相反,乃其他拳術之功。因此太極拳之運動時,必須將此八門之勁,藏於身肢內以運動之,如某節有缺陷,既某處無掤勁,如果內中空空無有,何能稱之為有彈性之百煉鋼,何能號稱八門五步之太極拳者?
拳譜云:運勁為百煉鋼,滿身輕利頂頭懸,精神能提得起,則無滯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五)立身中正,支撐八面之本
惟立身中正乃能各方兼顧,為此全身四面八方含有掤勁之功用。如前俯則後無掤勁,左斜則右無掤勁,如此類推。倘某一處無掤勁,則某處有缺陷,此處既為弱點,失其太極拳圓活之意矣。惟運動時身體轉換甚繁,難免因擴大收放,腰之上或稍有偏倚,但腰以下至尾閭一段,則無時不中正,此段如不中正,則將發生彈性之根據失去,全身一切蓄發均不可能矣。
拳譜云:尾閭中正神貫頂、腰如纛,毋使有缺陷處。
(六)劃分虛實,上下相隨之本
拳譜云: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有此一虛實,上下相隨人難侵,意氣更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化虛實也
凡能轉換靈活而不滯住一點者,內中必須有虛實之分,太極拳練習時,先求分清大虛大實,次求小虛小實,至虛實只有微末之分。比如身重百斤,先求二手二足二十、八十之分,次求三七或四六。於至五十一比四十九則更佳。蓋虛實愈小,則變換愈速。雙足分清虛實,已有習慣後,最後求手與足之虛實。凡手之上掤為虛,下沉為實。如右手虛時,左足必實,右手即時左足必虛,乙太極拳每一姿勢,手之變換虛實無已,而足也隨之而調換,是謂上下相隨之動,如此久久行之,意氣也隨之變換圓活而有虛實,惟上下相隨、乃能調正其勁於正中,而不偏於一隅,此上下相隨之所以特別提出,非有相當時間練習與校正,不易至此境也。
(七)沿地鏟出,邁步貓行之本
邁步如貓行,及指貓捕鼠之邁步,以足鏟地前移,而圖接近目的,並非喻其輕微。如沿地鏟出並能挑動其足跟,則證明為彈性的邁步,可謂恰到好處。如加重鏟出則生滯,提空邁步則生浮,均非太極拳之步法。凡太極拳之邁步,以虛邁步至地點再轉為實。轉時亦抽絲行之,則顧盼自在其中,萬不可以直進,直接以蹈,上身太極、下身則否之病也。
(八)曲蓄九節,開弓發勁之本
凡欲發勁必須加大其彈性,加大彈性之法,乃曲蓄其勁。蓄得緊、則發得脆。蓄者必須九節齊蓄,以脊為領導,蓄非直蓄。身手足亦須以抽絲旋轉蓄之,其蓄行之餘感受壓迫時,可順以蓄之,或逆以蓄之,蓄得滿後,微轉方向,由脊脫扣以發之,則發時乃九節齊動,而發於一點,則所發之勁,中正不偏。發時精神上須將其勁侵入物內之概。有如箭著箭靶之勢,則其勁仍須沉著鬆淨,全部達於一點,不致留於己身。發時以一方為主,其他之手為賓。用太極拳之發勁,雙手均須同時間向相反之方向以發出,故須有賓主之分,換言之發勁之手,亦須虛實也。
拳譜云: 勁以曲蓄而有餘、曲中求直、蓄而後發,發勁須沉著鬆淨,專注一方,蓄勁如開弓,發勁如如放箭、力由脊發、收既是放。
(九)神氣鼓盪,以心行氣之本
凡太極拳運動,必須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不絕是說相連不斷,滔滔是說波濤之起伏不已。由姿勢起伏、可影響精神鼓盪,可使一切姿勢均有起伏,此項起伏,必沉著起伏,否則飄盪。不能驅使其氣斂入骨髓,以加強彈性,如空心橡皮管,必須貫之以氣,乃能宏大彈性也。
氣受精神指揮,乃生理現象,若經常在順逆姿勢下鍛煉之,則氣能迅速受精神之所指,而普及全身及內臟之不隨意肌,為延年益壽之根基,故練習時必須提起精神,使意氣調換靈活,如車輪之旋轉為必要,而後乃可無微不至,以提高健康也。
拳譜云:以心行氣,務令沉著,方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逆,方能便利從心,毋使有凹凸處,如長江滔滔不絕,勁如江河,氣如車輪。
摘自《郭連蔭太極拳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