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十三勢行功心解》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者鬆淨,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捕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硬,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歛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字誤修正說明:上文經過數百年之傳抄,字誤在所難免。筆者嘗試將字誤修正。
1.本文是對《十三勢行功歌》做更一步的說明,讀者可對照行功歌便可知。
2.功心解一文引用了行功歌中「變動虛實」、「頂頭懸」、「氣遍周身」,但許多功心解廣傳的版本中卻作「變轉虛實」、「頂頭懸」、「氣遍身軀」,讀者可自行統一用詞。
3.有些版本作「形如捕兔之鵠」,「鵠」為別字無疑,應作「鶻」(ㄏㄨˊ)或「鷂」(一ㄠ\)才符合文意。「鵠」是指靶心,而「鶻」、「鷂」都是指像隼鷹鵰之類的猛禽,成語中也有「兔起鶻落」一句。「形如捕兔之鶻」言,如盤旋在空中等待時機的猛禽,勁蓄於內,精神專注,一觸即發。
4.「摺疊」、「轉換」同「轉關」都是專有名詞。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清王柏青之《太極秘術》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王柏青之《太極秘術》為學習趙堡太極拳之聖經,從學者應熟讀並於練習中去體悟。現在我將重要太極拳拳理論文製成電子書格式,供自己閒暇時複習,並分享於拳友。目前製作成 pdb 及 ePub 格式,可支持智慧型手機 Android 或 iPhone 來讀取: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近日與老師練拳時,對於老師的指正,回家後整理出幾個結果:
  1. 每一招每一式默識揣摩:比較老師的拳架及自己的拳架,每個圈是否圓整,蓄發是否得當。
  2. 打拳不能打糊塗拳:必須對於太極拳在技擊的要求上下功夫。每一個圈包含的「忽領」、「轉關」、「折疊」要在單練中去磨鍊它,並且落實在拳架中。如果沒有這樣去鍛練,那拳架是個空架,養生尚可,要「四兩撥千斤」那是緣木求魚,白費功夫!
  3. 拳經、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從第一式到最後一式是否都有符合拳經拳論的要求。拳經拳論是「譜」,背離拳經拳論是「離譜」,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豈可不慎?
  4. 一招通百招通:學拳忌貪多,單練好一招是一招。將一招做到十分標準,圈勁的圓整蓄發都在規矩之中,身上的體會不同了,自然就能將其他招的錯誤更正過來,這是練好拳架最快的方式。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拳架與丹田的關係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31UyGcaZBBXFYFD_JrW9W90FGDSu/article?mid=109

郭冬寶老師文章摘錄:...趙堡太極拳之精華。在練習著熟之後,就是在走架子中練習丹田內轉。既然內、外要一致,練架就是練丹田,練丹田也就是練架,二而為一,一體兩面。至於火侯,就是散亂還是縝密,越是縝密,火侯自然純精。其實,也就是所謂內三合與外三合。在動、靜,起、落,虛、實,開、合之中,是否檢視自己,每招、每勢的動作,都有做到,日久成為自然動作。所謂:不期然而然,遇狀況,不假思索,不煩擬意,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 拳架的標準與否,與內在丹田有絕對的關係。拳架散亂無法聚合,亦不能使丹田訓練聚合。若只是用腰靜抖動,而不是丹田旋轉,是無法體會內外開合一致的領悟。太極拳懂勁是個重要的階段,也是最不容易的階段,懂勁後才能愈練愈精。許多同道認為忽雷架很難練,先師曾說:如果太極拳好練,那滿街都是武林高手了,太極拳也沒甚麼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