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力由脊發如何做到? 蘇峰珍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力由脊發如何做到? 

2016 10 26
蘇峰珍
太極拳行功心解云:「力由脊發」,意思是說發勁時,力量是由脊背發出去的。但是這個「力由脊發」只是一個概說,是純指上盤的發勁情況而言的。大家都知道,發勁是「其根在腳」的,要先蹬腳打樁,藉這個打樁入地,由地底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摺疊反彈而回射經由腿、腰、手而出勁。利用腳的蹬勁打樁,通過大腿傳到髖胯,經腰傳到脊背肩肘而至手,是故,發勁是一個完整一氣的整勁,不是局部的出力,所以「力由脊發」之說,是一種方便說,是一種分布說,是一種分開、分門的別說,這一點是需要辨識清楚的。

太極有一身備五弓的說法,兩手、兩腳及軀幹合為五弓。手弓:以肘為弓把,肩腕為弓梢。足弓:以膝為弓把,胯、足為弓梢。身弓:以腰為弓把 頸椎、 尾閭為弓梢。這是一種通說、統說,事實上,要引喻的話,全身每一個互相對立的關節處,都可以構成一個弓把與弓梢的。

力由脊發中的脊背、肩胛、雙手,就是一個弓箭的型。中柱脊背是弓把,肩胛是弓梢,兩手是箭身。所以如要細說,則全身不只有五弓,可說處處皆弓矣。擴而言之,這個射人、打人的箭身箭把,依「全身皆手,手非手」的理論而言,則處處皆是箭身箭把的,每個地方都可打人、射人的。脊是一個中流砥柱,與下盤的腳根相連結,這支砥柱穩固了,發勁時肩胛及手臂才會有所依靠,力量才不會分散。直立的脊柱所橫向延伸的連接橫骨,就如弓把一般,是可曲伸的,也是富有彈性的。所以上盤的這一隻弓,在發勁之時,是佔著極高、極重要的地位的。背脊及連接橫向延伸的橫骨之涵拔伸縮,有彈性作用,也有摺疊作用,因為這一帶四周圍的筋,在脊背與肩胛的曲伸涵拔之中,產生了摺疊及彈性效用,使得勁道更凝結而快速。力由脊發,要呈現一個涵胸拔背與沉肩墜肘狀態,這時候脊背、肩胛、肘、腕的連結一條筋,也要是緊緻的而拉拔的,就如弓弦被拉至極至欲射的狀態,這個弓弦雖然是緊緻的,但它是富有彈力而機動的,不是緊繃剛拙而呆滯的。發勁時,要凝聚中盤的丹田氣,暗哼一聲,把丹田氣挹注輸運於下盤的腳根,同時打下暗樁,這個暗樁打下的同時,反作力會回饋到身上來,這時,尾閭要縮,脊背要拔挺,胸要涵,肩胛、肘、腕要坐;所謂坐,就是沉而緊緻之意,這個坐,可以使力量更為匯整集中而不分散;這個坐,不會讓我們的根盤與氣力虛浮。肩、肘、腕都是一處根盤,根根相連,互相連坐,這樣力量就匯整集結,不會虛浮分散。力由脊發的脊,就譬如是一個圓周的中心軸柱,就如童玩的鼓鈴鐺,手指頭夾住木棒左右連續搓揉旋轉,這樣兩邊連接的鼓豆就會被帶動去敲擊鼓面。而這整隻的軸柱是由腳根連接而上的,是一體的。所以認真的講,這個力由脊發還是得含括到腳根才能完整施勁的。

如何才能做到力由脊發呢?首先要練「氣貼背」,終而至「斂入脊骨」,先具備這個功體,才能「力由脊發」。修煉「氣貼背」這個功夫,要從感覺下手,感覺氣好像一張貼膜,黏著於脊背間。配合練拳的逆式呼吸,吸氣時,脊背微曲,周圍的筋要伸拔著,是一種束身裹勁的狀態,氣由尾閭循督脈上行,運注於脊背,讓脊背有緊緻的氣感,就像一張貼膜貼附著,這就是「氣貼背」。行運當中要用意念去引導,心要專注,久練則氣貼於背,終而而斂入脊骨。在這邊,要強調「筋」的作用,筋是一種含纖維的質體,透過太極拳的行功運氣,將筋拉開、撐開、擰開、鬆開,去刺激「筋緊張性纖維」,可使得筋的組織產生緊緻與彈性作用,也可令氣所產生的電能斂入於脊骨當中,這就是行功心解所謂的「氣斂入骨」。還有,涵胸拔背與氣貼背是互相關聯的,能涵胸才能氣沉丹田,能拔背才能氣貼背,這些都有連鎖的關係。涵胸拔背能使背部肌群拉拔伸張,兩肩與背脊呈現圓拱的弧形,形成催筋拉骨的緊緻狀態,這種感覺就是「氣貼背」。透過氣貼背與斂入脊骨的修煉過程,才能真正的[力由脊發]。力由脊發在形體上,是利用脊柱及其連結延伸的橫骨與筋的拔放摺疊來發勁的;從內裡的氣而言,這個勁源是從丹田之氣引入脊柱而發勁的,不是由背部的肌群來發力的,所以力由脊發,是以氣勁為基礎的。脊背是上半身發勁的樞紐,是上半身的基座,丹田氣是它的勁源,是發勁的根本。所以,平常的練功,不論是拳架的練習或基本功的練習,都要利用牽動往來、往復摺疊的練功法訣,使氣貼於背而斂入脊骨,累積氣勁能量於脊骨中,這樣才能有發勁的本錢。
來源:‎蘇峰珍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498617918&fref=n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