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談談中國武術的養生和技擊 何靜寒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談談中國武術的養生和技擊

 2015-07-08 
何靜寒


有人說「武術的目的是打鬥」。
我說,「錯了!」
「武術的目的是生存」。
「打鬥是武術求生存的方法之一!」

有人區分中國武術的發展階段為~
「與獸爭」、「與人爭」、「與天爭」。
爭什麼?爭生存也!




世界上所有的武術都經歷過前兩個階段,只有少數如中國武術才進入第三個階段~「與天爭壽命」,也因為如此,發展到今天的傳統中國武術多少都具備養生的內涵,這個內涵不是單獨存在,而是潤飾了前兩個階段的技術而含藏其中。

為什麼中國武術會發展出「與天爭壽」的內涵?這是一個大題目,有學問的人可以寫一本書,但基本上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有中國文化~尤其是道家與中醫養生理論作為滋養。

二、中國歷史分分合合,動亂與承平交替出現,動亂時不知何時能承平,承平時不知何時會動亂,所以民間「武術」以「生活化」的方式保留下來,武術內容也因此走向生活化、平常化。

三、中華民族以農立身,不像遊牧民族那般具有侵略性,「武術」是因應被侵略或欺侮時的「不時之需」,基本上是屬於「防衛性」的武術,必須具備「終生練習,隨時可用」的特性,寓養生於武技之中是最好的方法。

因此,中國武術在長期的承平時代,大多往內修的方向發展而有人稱為「內家拳」。

「內家拳」與「外家拳」的爭論以久,一般似乎糾結在前者長於養生,後者長於技擊,也有說內家拳之技擊更優於外家者云云。

其實,基於前面的討論可知,因為武術的練習是長期生活化的活動,所以其技擊與養生是二合一的,中國武術的動作,尤其是基礎部分,必然包含兩者的功效,如果單獨以技擊或養生觀之,必有所偏而顯得似乎不合理或沒有必要,比方很多武者懷疑~「為什麼要站騎馬步?其技擊的實用性如何?」等等。

對「武術養生」而言,武術的基本動作不好,其養生效果將大打折扣,而這些武術的基本動作或套路,也是技擊的基礎。

今日的爭議在於許多人把「武術養生」和「氣功養生」混為一談,甚至把氣功養生的原理原則置入武術動作之中而改變(或豐富?)了武術的表現。

那麼,「武術養生」和「氣功養生」的差別何在呢?

「武術養生」是由技擊需求開始的,就是由筋骨皮的「力量」鍛鍊開始,而舉凡肢體活動,「力」與「氣」不能分割,由「力」的鍛鍊,強化心肺功能,由呼吸之氣培養能量之氣,這是「以力引氣」的階段,由「端正姿勢」而「澄淨心靈」。

中國武術因為要「內以養生,外以禦敵」,所以動作上除了具備攻防涵義外,更注重強筋健骨、氣血平衡,動作的開闔吞吐順暢,所以,雖然練力,其中有氣。

當武者能量充足之後,就要學習以能量運轉肢體,這是「化剛為柔,以氣御力」的階段,所有大家稱為「內家拳」者,大多是這個時期的表現。

前一個階段的練習以「聚」為主,甚體內部空間保持姿勢架構所形成的狀態,不隨動作的開闔起伏而變化。

第二個階段以「運」為主,通常開吸、闔吐、起吸、落吐、、、,身體內部空間隨動作、呼吸而變化。

「氣功養生」不練筋骨皮,不以「力」為媒介而直接用「心」、「意」引氣,甚至以「力」為妨礙而避免之。

許多武術宗師晚年進入「煉氣」階段,捨去「力」而修養「心」、「神」、「意」、「氣」,但因為他們早年的用功已化入身心本能,雖然說「捨」,其實只是「有而不用」,他們的筋骨已順、氣血已通,肢體運用敏感細膩,運氣之時,力已隨之,修心之時,身不為礙,所以他們說「放鬆」、說「捨己」、說「以心行氣」、說「空」、說「無」,都是「見山不是山」之後的「見山是山」。

如果一個人有志於習武而成為其生命的一部分,到了中年以後,一定會有「與天爭壽」的思考,而他「與天爭壽」的手段,就是過去武術的鍛鍊,目的不同,行為就不同,所以到此只是一念之轉,武術的境界就有了新的發展。

然而後學者仰慕大師的境界, 跳過了武術的養成階段 ,直接學習他們的空無鬆化,以之運作武術動作套路,就把武術真的「空無」了,當然也就失去了技擊功能。

我們常說「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因為源遠流長,所以滋養眾多,因為滋養眾多,所以博大精深。

所以你說中國武術是養生還是技擊?一條長江大河,隨君取用吧!

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notes/993363160674771/?pnref=story
fb: 何靜寒 https://www.facebook.com/hejingh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