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楊氏太極拳源流軼事~還太極拳真相 趙幼斌 路迪民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楊氏太極拳源流軼事

還太極拳真相

作者:趙幼斌 路迪民 

摘自2009年6月趙斌《楊氏太極拳真傳》

太極拳創自何時何人?楊氏太極拳的來龍去脈若何?習此拳者,應有所知。然而眾說紛紜,謬誤百出。今據楊氏家傳及有關資料,系統闡述。尤其楊氏家傳部分,趙斌老師及其妹夫傅鍾文知之甚詳。今記之,誠免後世以訛傳訛。

一、宋代以前的太極拳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太極拳亦然。但因秘傳口授之古習,時隱時現,難得翔實的文字記載。據有關資料,宋代以前的太極流派或創拳傳說,有以下數種,

1、老子創拳說

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玉皇上帝,正坐當筵。帝君真武,列在兩邊。三界內外,億萬神仙。傳與拳術,教成神仙。」老君即老子,身處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末期。宓子即宓喜,號曰尹文始。老子之高足。 

2、程氏太極拳 

創始人為南北朝梁時 (公元502一557年)人韓拱月。歙州太守程靈洗得其傳,並以此訓練士卒,倖免侯景之亂的進犯。500年後傳至程必。必(王必)精易理,改名小九天,共十五勢。有《用功五志》、《四性歸原歌》。 

3、宋氏大極功 

唐時許宜平所創。許亦為歙州人,隱城陽山。身長七尺六寸,髯長至臍,發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入市,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李白訪之不遇,題詩望仙橋而歸。許傳太極共三十七勢,故名三世七。亦名長拳。傳至十四代為明之宋遠橋。記有《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流傳至今。並傳 《八字歌》等五篇要訣。民初傳人有宋書銘。 

4、俞氏大極功 

唐時李道子創。李為安慶人,居武當山南巖宮。不火食,只食麥麩。人稱麩子李。所傳太極名先天拳,亦名長拳。俞氏得其傳。至宋時俞清慧、俞一誠,明俞蓮舟·俞岱巖等,傳有《太極拳真義》訣。 

5、後天法 

與《先天拳》照應。十七勢,肘法較多。相傳為胡鏡子創,傳宋仲殊。宋為安州人,嘗游姑蘇倉。柱上倒書一絕雲,"天長地久任悠悠,你既無心我亦休。浪跡天涯人不管,春風吹笛酒家樓。」傳至明代有殷利亨等。 
以上說法,均無確切考證。《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云:宋氏、俞氏太極及後天法的傳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殷利亨、莫谷聲 (不知何派),與張三豐弟子張松溪、 張翠山常相往來。七人曾至武當山請益張三豐月餘。此說雖待考證,然而可以看出,太極之源,乃匯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雲伏羲畫卦,闡明陰陽,太極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極拳在中國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為奇。自萌生而完善,決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張三豐與太極拳

由近代太極拳興起以來,傳統的說法都是由武當道士張三豐創太極拳。 
三豐二字,據說取自八卦中的符號。乾記作"三」形似《三》,為陽,為天,為日,為剛。坤記作化,",形似「豐」,為陰,為地,為月,為柔。故三豐二字,集天地日、 月,陰陽剛柔於一身,玄妙無窮。或言先師居寶雞金台觀時,有三山峰,挺秀侖潤,因號三峰;或言九宮山真君殿真人藏蛻處,面對三峰山,即以為號。故亦常見張三峰之說。 實為一人也。 
先師所處時代,亦無統一說法。明代傑出的歷史學家黃宗羲 (號梨州,1601一1695),在 《王征商墓誌銘》中寫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通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膠明以單于殺賊百餘…」。王征南即是內家拳的一代名師。黃宗羲之子黃百家,從學於征南,著有《內家拳法》。按此記載,張三豐為北宋徽宗時人。夜夢之說,當為迷信。然而黃宗羲作為一個治學謹嚴的大史學家,在以武術作為彫蟲小技而極少見於五史的封建時代作此記載,不能不說是武術史上極為重要和可靠的資料。 
有人以夜夢之說而否認黃氏記載,否定三豐創拳。殊不見洪秀全創太平天國之先,托病四十餘日,自言上天堂,受天命,遂創上帝教。豈能以此否認太平天國之壯舉? 
然於《明史》及諸多著作中,卻稱三豐為宋末至明初人。變具體者,言其元蒙定宗丁未 (南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生於遼陽懿州。名通,字君實,又名全一。5歲患疾拜異人修道,12歲習儒。曾任中山博陵令。政暇訪葛洪山。因念"一官蕭散,頗同勾漏,予豈不能似稚川哉?」遂棄官雲遊,抵燕趙,至齊魯,達韓魏,居寶雞。67歲入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後至武當,調"九載。道乃大成。於是湘雲巴雨之間,隱顯邀游。因不修邊幅,人稱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詔求,拒之不赴。永樂五年,成祖遣胡瀅遍訪三豐數載,終不可得。 
這樣,「似乎有兩個張三蘋。北宋一個,明初一個。有人認為,所謂明初的張三豐,乃是明永樂時為其政治目的而假借的人物。明建文四年 (1400),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即位為永樂皇帝,恐建文逃亡號召起事,故派特使於海上、內陸尋捕。有資料表明,胡瀅尋訪張三芋,正是尋捕建文墾帝的借口而已。因為張三豐是個確有名望的道人,出師有據,但永樂帝也相信張三豐已不在人世,便於長期借口而尋訪建文帝。史學家為了圓場,於是把宋之張三豐移置於元明。 
上述永樂之說雖然時代有誤,其事實卻不全是假。其中記載張三豐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火龍真人即北宋初年隱居華山的著名道士陳摶老祖的弟子賈得升。究其年代,陳摶歸天於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樂之說,張三豐1247年生而67歲 (1314)入終南遇火龍,此時陳持逝世己325年。顯然露出永樂之說的破綻。三豐既為陳轉的再傳弟子,只能是北宋時人。 
陳摶,字圖南,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先居武當,後隱華山。著有《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上。其學說為宋代理學之先驅。傳說他於五代混世見一婦人 (趙匡胤之母)用擔子挑著兄弟二人逃難,便道「休說當今無天子,天子就在擔上挑」。後與趙匡胤在華山下棋,趙把華山輸給了陳摶。宋太宗詔請陳轉,摶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銜來"。華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傳為火龍真人為其師所建。張三豐遇到這樣的高師傳授,自然不難成為道家神拳之鼻祖。 
此外尚有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所傳的南宋張三峰。志雲真人姓張,名道清,字得一。郢之蒲騷裡人。生於紹興丙辰。(1136),逝於開禧丁卯(1207)。丹功武術,均臻上乘。九宮山真君殿為真人藏蛻處。甚至記載真人遺蛻 (即遺體)至咸豐四年之前猶在。「膚發如故,兀坐如生。"這又是第三個張三豐。然而當地盛傳,九宮山張三峰與武當張三豐實為一人。有「天天在九宮,時時去武當」之說。 
綜上所述,張三豐時處北宋較為可靠。作為太極拳創始人的著名道士張三豐,只是一個人,而不是兩個人或三個人。 
有人說。張三豐創的是內家拳,不是太極拳。須知黃宗羲及其子黃百家明確記載,所謂內家者,是相對外家而言是大的分類,猶如武當拳、武當派之說。至於具體的拳種、 拳名、流派,是有其演變過程的。《武當秘鑒》作者乾宣道長嚴嘉康記載,張三豐先後創編無極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極拳十六式。後將三種拳術精華熔於一爐,通稱為太極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內又經各代逐步擴充為一百零八式,稱三豐太極拳或武當太極拳。另有武當道總徐本善所傳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當太極拳。其總歌云:"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武當派有嫡傳,首推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勢十三,」 「十三總勢太極全。」可見黃百家記載的內家拳,其後的分支,在武當山又叫太極拳、內家拳或十三勢。據李派太極拳譜,李派太極創始人李瑞東,繼承了楊祿禪一王蘭亭的「武當嫡傳悟修派太極拳」及甘風池一甘淡然的"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而甘鳳池又是張松溪、黃百家的傳人。張、黃稱內家拳,甘鳳池稱太極功,亦見內家拳與太極拳同出一轍。故以張三豐創內家拳而否定張三豐創太極拳,是沒有道理的。 
近年來隨著武術挖整的深入,不少新的資料對張三豐創太極拳提供了更多證據。至於上述程、宋、俞氏各派太極的淵源更遠。吳圖南先生認為,張三豐也不是太極拳的第一發明人。而是太極拳的集大成者和中興者,是為高論。還應指出,太極拳原理主要取向道家理論。它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傳統哲學和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結晶。決不能把太極拳與道家、道教的關係。與達摩祖師創造少林拳的說法相提並論。前者是客觀的自然的關係,而少林拳也是中國人民的創造,與達摩祖師無關。不能否認後者就一定否認前者。 

三、近代大極拳的先驅王宗岳 

張三豐以後的太極拳史,難於得到連續系統的記載。而近代太極拳的傳播,卻是由王宗岳傳蔣發而連續繼承下來的。蔣發傳給溫縣陳家溝的陳長興及趙堡鎮的邢喜懷,陳長興傳楊祿禪,此後發展為陳、楊、吳·武、李、孫、趙堡架及國家套路等太極流派。 
楊家的記載,見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 「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先生發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極拳,源於楊氏太極和趙堡架。由武禹襄所創,禹襄之甥李亦畬1867年的《太極拳小序》載,「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極拳源流之最早記載。李氏寫序時,楊祿禪、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當為可靠之作。 , 
陳氏太極拳傳人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載有 《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一首。杜育萬為趙堡傳人。可見陳鑫當時也承認太極拳得傳於王宗岳、蔣發。山西師傳者,乃王宗岳無疑。年逾百歲的考古學家、太極名師吳圖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訪問過陳家溝,親自聽到正撰寫《陳氏太極拳圖說》的陳鑫作介紹。陳鑫樸實地說,他們陳家世傳炮捶,屬少林拳,已有幾百年歷史。村人稱他們為炮捶陳家。太極拳是一個在西安開豆腐坊的河南開封人蔣發傳給陳 
長興的。陳氏族人甚至認為這是炮捶陳家的恥辱,從此不准陳長興再教炮捶。陳鑫還向吳圖南引見了杜育萬,讓杜育萬演了一遍太極拳, (見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可見上述歷史當時在陳家溝也是被公認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證明了王宗岳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陽,後至開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蔣發亦為乾隆時人,陳蕊筆記中有記載,陳長興生於1771年,卒於1853年,王宗岳逝世時,長興最少25歲。此與王傳蔣發,蔣傳陳長興,在時間上正相符合。 
近年,李派太極傳人公佈了陳長興關於太極拳源流的一篇《序》,對王傳蔣、蔣傳陳作了具體記述。全文如下, 

具之總角之年,每於讀書之暇,即以師學習武術。夫拳勇一道,真傳甚稀矣。惟我師蔣先生,為王宗岳門下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派悟修之真傳也。幼時因出天花,為悶痘而斃,棄之於郊野矣。忽被狼將頭皮咬破,一痛而蘇,一聲大哭,將狼驚走。適有鄰人由此地經過,聞其哭聲甚雄,視之識為蔣氏子也。遂抱之送歸其家。但其痘周謅皆出滿矣。從此痊癒,惟頭皮半邊成一大疤,故後人皆稱先生為「疤頭」焉。名滿海內,凡善拳勇者,無不拜服也。 余在先生門下,學藝廿載,蒙恩師教誨,技藝盡授於我矣。吾夫子幼年,亦練少林外家拳棒。於乾隆初年夏間,在廟會上,同眾人圍場操演拳術。忽見場外有二客牽馬立觀。其中有一客,年紀稍長者,對操演拳棒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憐惜之情形。 先生正在凝想之際,有同窗學友將先生引至無人之處,告之云:「適才牽馬二人甚為讚美先生,並云:『可惜此子未得真傳,若在吾兄門下,不出十年,學必能成名於天下。』」 先生聞此語,知二客實為練藝之高人,必有驚人絕技在身。因尾隨之,行至無人之處,跪而求之:「願吾師垂憫愚誠,收在門下,弟子願受教誨。」二客笑曰: 「童子謬矣,苦二人不通技藝,豈能教誨爾耶?」先生長跪不起,一再懇求,至於泣下。一客贊之雲,「不料爾乃幼童,竟靈敏若此,實屬可喜可愛之至。」乃向年長之人云:「此子真誠之至,吾兄何妨收此子於門下,而教誨之?以弟觀察,將來能代吾輩傳授技業者,此子定能勝任也。」年長者似有許可之意,便向先生雲,「童子爾既決心從吾學藝,可於下月某日午時,在此垂楊柳下侯吾兄弟可也。」言訖,二客遂乘馬而去。 先生於所約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侯。正午,方見二客乘馬而來。見先生正在道旁敬立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候多時矣乎!」先生笑曰:「弟子在雞鳴時即來此敬侯吾師矣。」二客嘉云:「孺子可教也。由此吾知童子尊師重道信念之堅誠矣。倘余再推辭,是負英才也。今即拜吾為師,從吾學藝,保爾十年之內,定能成功。」先生遂請二客至其家拜師焉。方知二客年長者為山右王宗岳先生,稍次者,乃江南甘鳳池先生也。二公皆為當代高人,名震寰宇之士。 吾師從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學藝十戴,盡得內家真傳,又得甘鳳池、張風儀二先生傳授,遂練成絕技,無敵於天下,為俠中之高人。 興從吾師,學習太極拳術各層功夫,並各般槍法,刀法、劍法,及內功練氣諸法。不但為武術之正宗,實為修身養氣之至寶也。余今代師傳藝,茲將吾師之顛末筆之於書,使後學者,知本門拳術之淵源。一覽此序,即知河南溫州派,自蔣氏始。庶乎可報吾師們教誨深思 於萬一也。 嘉慶 元年 菊月 溫州 陳長興 謹序 


據李派傳人稱,《陳序》由楊祿禪晚年傳給王蘭亭,王傳李瑞東,李氏後人密藏至今,禪祿當由其師陳長興處所得。(見雍陽人《太極拳源流考證》體育文史·1988·4) 
《北平實報》1934年夏所載王矯宇訪問記一篇。記者王矯宇,言矯宇年八十餘,背曾受教於楊班俠。文曰「本人曾聞之暢祿禪先生,…‥王宗岳先生因呼蔣發為禿小子,致激起蔣發之大怒,於盛怒之下,與王宗岳較,結果被王宗岳擊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師父,求收為弟子。仟悔叩首,至於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誠,始允收為同門。」此文與「陳序」情節有異,其實均有誇張潤色之詞,然於王傳蔣發之說,則不失為一佐證。 
王宗岳的師承關係,已不可考。但他對於近代太極拳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由王而蔣及至現代各派太極,身為先驅,其功一也。特別是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極盡太極拳理論與實踐之真諦。被各大太極流派尊為經典之首。王宗岳的陰符槍譜總訣,又是練習太極槍 (後被楊家發展為太極桿,之準繩。陰符槍實即太極槍。其訣流傳不廣,茲錄於本書第七章中。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實際是對張三豐的六首拳經的解釋文字。由於流傳的疏漏,使張三豐的拳經與王宗岳的拳論脫節,以致造成很多誤解和混亂。對此,本書第六章有詳細考證。並對拳經拳論的原貌進行了整理 (見第七章)。 
總之,由王宗岳以來的近代太極拳史,是連續的,準確的。在30年代之前也是人們公認的。王宗岳不但是近代太極拳運動的偉大先驅,他的理論著述,也一直作為太極拳運動酌靈魂。指導著太極拳事業的健康發展。 

四、關於唐豪、顧留馨的「考證」 

唐豪和顧留馨兩位先生,都是卓有成就的武術理論家。然而在太極拳源流問題上,他們否定張三豐創太極拳,以及王宗岳傳蔣發,蔣傳陳長興之說。斷定太極拳由陳家溝陳王廷發明。對此有必要加以認真澄清。
談到唐豪的考證,有一段太極拳的派別恩怨必要提及。]930年前後,楊澄甫吳鑒泉共負盛譽,關係極好。吳稱呼楊為三叔。十分尊敬,從無以吳派另立門戶之意。當時的政客褚民誼任行政院秘書長。對楊老師恭維有加。並計劃以其權勢發展楊氏太極。但因在某集體場合邀楊師與他做推手示範時,原以為楊師會顧及他「秘書長」的面子,不料剛一接觸就被楊師發出丈外。褚一氣之下,改變初衷,轉投吳氏門下。抑楊而捧吳。並且將太極拳劃分為吳楊兩派。此後在陳微明創辦的致柔拳社舉行張三豐祖師壽誕典禮時,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唐豪也指責楊派偽托神仙炫耀於世。乃遠赴河南,進行「調查」,並著《少林武當考》一書,從而把太極拳在祖國早期孕育和發展的歷史推遲了幾百年 (參見宋志堅 《太極拳源流考證辯》)。 
然而,楊氏各代及其親族傳人,歷尊師傳而以張三豐為太極始祖,從不以唐豪、顧留馨等人之論斷為是。所謂陳王廷創太極拳的說法,其論據不過《陳氏家譜》中稱陳王廷為 「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以及陳王廷一首詞申的「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數句。這裡講的是拳手刀槍,隻字未提太極,而且是陳氏拳手刀槍,不是天下的拳手刀槍。唐豪卻以此得出 「天下太極出陳溝」的結論。其論證理由也只有兩條,其一,《陳氏家譜》在陳長興及陳耕耘旁只注《拳師》或"拳手」二宇,而長興、耕耘皆為眾所周知的太極拳師,故陳王廷創的「陳氏拳手"必定是太極拳。其二,陳溝人保守性很強,只肯學祖傳的一套,不肯學外來的拳法,故至今所練的太極拳必是陳王廷所創的太極拳。此二條,作為對陳氏太極拳業的考證,失之勉強。若以此作為對張三豐創拳說的否定,對中國太極拳起源的考證,就更顯輕率了 (參見唐豪 《太極拳之根源》)。 
唐豪還認為陳王廷受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勢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中的二十九勢,都被納入陳氏套路。因為人們把戚繼光的三十二勢不叫做太極拳,故唐豪把戚、陳緊密聯繫起來,以斷定陳氏之發明。吳圖南認為,陳氏炮捶根本不是太極拳,而納入戚氏拳經的陳氏太極拳,也與蔣發傳給陳良興,陳傳楊祿禪的太極拳不是一回事。目前流行的陳氏太極拳,頓足發勁,與各派大極風格殊異,有目共睹。顧留馨說,楊祿禪赴京授拳時,為了適應健身需要,將陳氏太極「"改革簡化」,去其竄崩跳躍頓足動作,遂成柔和緩慢的楊氏太極。殊不知楊祿禪從陳家溝回永年後,人們即稱其拳為 「軟拳」、「綿拳」。赴京初演,人皆疑其能否打人。何由進行重大的「改革」?太極拳的根本特點、特徵就是由松入柔,運柔成剛。顧留馨卻說,「各式新創的太極拳,其鍛煉原則均主張由松入柔,運柔成剛。」 (見顧留磐 《太極拳 
術》)那麼,未主張由松入柔的陳式老架,又何以稱作大極拳呢?楊祿禪初回永年的傳人中,又有誰練的陳式老架呢? 
為了維護陳玉廷創拳說之無隙,唐顧二人硬說王宗岳的太極拳是從陳家溝學來的。然而,山西的王宗岳與河南的陳家溝有何關係,唐先生並無考證。顧留馨也承認,「溫縣陳家溝當時確無王宗岳《太極拳論》的傳播。」這正說明了太極拳的發源地不是陳家溝。至於蔣發,唐、顧則否認陳鑫筆記中的記載,把乾隆時的蔣發,說成是百年之前在陳玉廷遺像上持一大刀的僕人。他們還把蔣發傳給趙堡鎮的太極拳 (風格與楊吳各派接近,與陳氏太極大不相同),說成是陳清平創造的陳氏太極新架,並提出陳清平由陳溝入贅趙堡之說。引起趙堡傳人及清平後人強烈反對。 
顧留馨自己在同一本書中,既引用了李亦畬1867年《太極拳小序》中「太極拳始白宋張三豐」的原文,同時斷定「"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年)後的一種附會而已。」後注中又說「太極拳創始於張三豐的謊言,出現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太極拳在北京享有盛謄之時。」前後三種說法,自相矛盾。至於什麼「清末遺老」,「無聊的拳家」,「妖言惑眾」,「江湖教師的欺騙伎倆」等侮詞,更非考證家的嚴肅態度 (見顧留馨《太極拳術》)。 
唐豪的看法也許後來有變。他的好友李英昂先生為他整理遺著時,在其《著者簡介》中寫到,「唐先生為筆者少數服膺之武術史研究工作者,其著作雖然稍有武斷處,如斷王宗岳習技於陳家溝陳氏,而非陳家溝陳氏習技於王宗岳等。 
但唐先生純為學術研究,勇於認錯,敢於發揚和批判的精神,最令筆者服膺。唐先生生前與筆者討論武術史時,曾一再表示,許多舊的著作,因為近年發現了許多資料,需要重新修改。" 顧留馨在臨終前三個月,臥床為來訪者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太極拳在中國流傳有三百餘年,河南溫縣陳家溝村人陳長興教了楊露禪,經楊氏祖孫三代教學於北京。逐漸流到全國。今已遍及世界。顧留馨,1990年3月20日於上海寓所。"這裡已不再提陳王廷發明太極拳了。是否迴避太極拳的創始問題,不得而知。他對楊氏太極拳的高度評價,是完全符合近代太極拳發展史的 (貝《武林》1991年第2期《太極名家顧留馨生前一席談》)。 

五、楊祿禪三下陳家溝 

眾所周知,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祿禪(或露禪,不應寫成「露蟬」),是從陳家溝陳長興那裡學得太極拳的。然而對於這個學習過程,卻有很多不同說法。 
這裡首先指出,唐豪、顧留馨為此也講了一系列不實之言。他們說,楊祿禪家貧無以為生,10歲至陳家溝賣身為僮凡30年,長興見愛授之以技。試問,永年陳溝相距五百里之 
遙,若因家貧謀生,何以非賣身為僮不可?又何以非賣身至陳家溝不可?在李亦畬的《太極拳小序》中,明言「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究竟是楊祿禪在世時的李亦畬所言可靠,還是一百多年後的唐顧所言可靠?顧氏還認為。"李文『愛而往學焉』,是諱言楊氏出身微賤,於是後人有造說楊祿禪三上陳家溝,共花16年才學好武藝。江湖教師則以此說作為長期欺騙學員的伎倆。"既然李文講的「十有餘年」,後人說16年,何為 「有造」?若楊氏真的賣身為僮凡30年,李文以「十有餘年」而掩蓋30年,豈能欺騙於當世之人?況且李氏所序,乃本門太極之淵源,非為楊氏作頌。既怨楊氏不肯輕以投人,何諱楊氏出身之微賤呢? 
顧留馨還說,「1930年,霹禪孫澄甫,任浙江省國術館教務長,中央國術館函請調查其祖生歿年歲,復函中有,『霹禪先生自幼即在陳長興先生處學習拳藝,彼時才十齡左右,從師凡三十餘年』。」這就奇了!楊祿禪在世時,一個外姓人李亦畬,尚能諱其出身微賤而改其歷史,五六十年後的祿禪之孫,卻又不諱其微賤,道出30年為僮的隱秘來。但楊澄甫1933年在《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又明確記載其祖「躡嬌往從陳師長興學」。「忍心耐守,凡十餘稔。」楊師豈能在三年內持兩種不同說法。1930年,趙斌老師在杭州與楊澄甫朝夕相處,祿禪三下陳溝之事,早成家傳,何來「三十餘年」之復函?楊祿禪在世時,李亦畬記載為「十有餘年」。祿禪之孫記載為化凡十餘稔」,唯唐、顧「考證」為「三十餘年」,稍有頭腦之人,是不難分辨真偽的。 
此外,唐、顧還說楊祿禪的「主人」為翰林院待詔陳德瑚。「楊露禪到了四十歲許,主人陳德瑚亡故。其妾鄭氏與霹禪,、不相上下,空守閨閣,為防物議,焚其券,遣之門裡」。並說楊氏歸里後,仍寄居陳德瑚在永年開設的太和堂藥號授拳。如此看來,楊祿禪最少在40歲以至其後幾年,是個無家可歸的光棍奴隸。然其三個兒子均生於祿禪40歲之前,又該作何解釋?在陳鑫數十萬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楊福魁 (即祿禪)的名宇莊重明白地出現了一次,說陳長興 「行止端重,號牌位陳,門徒尤盛,楊福魁其最著者。」唐、顧又能從何而知陳德瑚之妾「焚券遣奴」的貞節故事呢? 
也有人說,楊祿禪患大肚子痞疾症,去陳溝學拳練功,以圖療疾。此說也與事實不符。太極拳當時還以技擊為主。長興之名,亦無療疾治病之說。楊祿禪功成赴京,仍以武功威名於世。太極療疾,乃是後來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的。 
據楊家所傳,祿禪在家以挖煤為生,間為雜糧灘助理。並非無錢餬口。永年人武風甚濃,祿禪自幼好武,已有功底。每見絕技,總欲追習。永年縣的太和堂藥店,相傳為陳家溝陳姓所開。一日有人到藥店尋隙鬧事,動起武來,藥店 掌櫃手只一舉,對方已跌至丈外。祿禪日之驚奇,遂竭誠求教。方知陳溝陳長興精於此技,於是長途跋涉,投拜陳溝。 
如前所述,陳家溝世傳炮捶,太極拳是由蔣發傳給陳長興的。長興其人身體魁梧,是個直腰漢,人稱"牌位先生"。 
有人以牌位先生作為對陳長興的讚美,其實也有貶意,僵而不柔。據傳蔣發因回鄉探母路過陳溝,見陳溝人練炮捶時,動作迅猛剛硬,失聲一笑,自覺不妥,轉身就走。長興在後緊追,當他伸手一抓蔣發肩膀,蔣一回頭,陳長興就被摔至丈外。遂起身下拜,懇求從師。蔣發約他三年後見面,並囑其每日清晨揀些碎石,每天晚上折些樹枝,以洩其腰腿之僵勁 (見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陳長興學的太極拳既非家傳,自無不傳外姓之嚴格規定。祿禪投拜陳溝,亦未被拒之門牆以外。至於楊祿禪扮作啞丐,化名路四,深夜偷拳之事,純係好奇者及小說家們的豐富想像而已。作為電影《神丐》底本小說的《太極楊捨命偷拳》,雖然編寫了情節曲折頗有傳奇色彩的偷拳故事,通篇竟把楊祿禪的師父陳長興寫成了陳清平,當然不能以史實對待。 
不過,陳長興對其技藝頗自秘借,卻是真的。武林自古以德擇徒,不可輕傳,這很自然。楊祿禪一下陳家溝之後,尚不敵永年武林高手。二下陳家溝後,則可與人平齊。三下陳家溝,才真正獲得太極精髓。正如鄉人所言,「老祿果辦得好貨回來」。據傳,長興見祿禪三下陳溝,禮恭藝勤,便約祿禪某日到上房聆授。祿禪按時而至,長興卻靜坐圈椅,閉目養神。祿禪如劉備靜待諸葛一樣,畢恭畢敬,直立等候。時過半日,長興始醒,語曰時已晚,明日再來。如是數日,方傳祿禪全部秘訣。又三年,對祿禪說,可以歸矣,你再也沒有敵手了。後至京師。果獲「楊無敵」美稱,並成為近代太極拳運動的開拓者。 
關於楊祿禪的生卒年月,未見於楊氏著述。唐豪、顧留馨說他生於1799年而逝於1872年。據擁李瑞東後人所存 《王蘭亭序》記載,蘭亭於清同治戊辰 (1868)「至東都門拜在楊祿禪先師門下,受教七載」。以虛年計,當至同治十三年 (1874年)。王序末題「同治十三年春正月上旬」,正是學藝七載所序。文中未提其師已逝。可見祿禪卒年,起碼在1874年以後。另據《辭海》「載漪」條,端王載漪生於1856年。王蘭亭 (任端王府總管)至東都門 (疑為東直門)投拜祿禪時,載漪才12歲 (祿禪69歲)。可見祿禪進端王府時,已年過古稀了。由此反證了王蘭亭序的可靠性。也許祿禪1874春節前告老還鄉,蘭亭是年正月寫序以志。總之,楊祿禪進端王麻較晚,1874年仍健花。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申「見先大父祿禪公"一段,決不可因唐、顧錯記的祿禪卒年而輕易否定,更不可否定自序其它內容。 

六、太極拳在永年的傳播 

楊祿禪在陳家溝習武功成之後,便回到河北省永年縣家鄉以授拳為生。太極拳從此在中國乃至世界廣泛傳播。 
永年人都說,"楊祿禪傳武禹襄,武禹襄傳其外甥李亦畬,李亦禽傳郝為真」 (皆為永年人,。武禹襄為永年望族,教書為生,亦好武。有人說楊祿禪前兩次下陳家溝時,曾得武氏資助。祿禪返里將所習技藝全部授於禹囊,以謝其恩。然而前述李亦畬《太極拳小序》中說,「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且說禹襄因公赴豫省,過訪趙堡鎮陳清平,「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武氏還從其兄武澄清(時任河南舞陽縣令)處,得到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遂精研發展,創武式太極拳。因此可以說,武氏太極得傳於楊祿禪和陳清平二人;我們應尊重武氏傳人的記載。 
但是也應揩出,武氏太極,主要還是源於楊氏。從套路上看,武氏太極與楊氏太極基本一致,與趙堡架則有明顯差別;從時間條件看,楊、武既為同鄉,又有資助關係,傳授條件優越,而武氏赴陳清平處「研究月餘」,所得必然有限,按吳圖南先生的說法,連架子也學不好,更談不上「盡得奧密」。至於武禹襄為何從楊祿禪學拳僅得其大概,有種種說法,其實是功夫未到,不知精髓也。後至趙堡月餘,又得《太極拳論》,加之演練揣摸,豁然貫通,這是學習太極拳的必然規律。 
武禹襄及其甥李亦畬,皆為文人,重視對太極拳理論的收集與整理。也寫了些個人體會。李亦畬手抄的武禹襄《打手要言》五段,就是武禹囊按照《十三勢歌》的句子順序,對王宗岳的《十三勢行功心解》進行了重新整理,同時也抄錄了王宗岳的其它拳論。而顧留薯為了否定張三豐,硬把《打手要言》的內容說成是武禹襄的拳論。對此,本書下一章另有考證。 
此外,有一位趙堡太極的傳人聲稱,楊氏太極是「武禹襄將趙堡太極傳授給楊祿禪的兒子楊班候後」,楊氏父子才得武當真諦而創楊氏太極。似乎楊祿禪三下陳家溝十多年,未得太極真謗,必由其子向在趙堡「研究月餘」的武禹襄學習,才能獲得太極真蹄,這種說法是楊武兩家都不會承認的。班侯幼年可能向禹襄學過拳。傳說因他自幼好鬥,祿禪怕他闖禍,不讓學拳,令其到禹襄所辦學館學文。禹襄發現班侯「學文愚」而「學武智」,就暗授其藝。後被祿禪知通,遂繼續培養。而楊氏父子的拳藝,決不可能在武禹襄之下。更不能把楊、武兩家的師承關係顛倒了。 
其次,楊班侯雖然英雄一世,但在太極拳藝上並未超過其父。吳圖南曾和祿禪高足載治的兒子搏侗相處幾十年,關係極好。據搏侗說,楊祿禪在京授拳時,父子三人以老先生技藝最好,楊班侯是老先生之下的第一人。健侯比起父兄稍差一些,但比一般人則高深得多。據楊氏家傳,班侯幼時與其父比槍,僅數回合,就對父親說,"我比你強。「祿禪笑曰、「好,算你比我強。先看看你的胸膛。」原來班侯的棉衣前襟,已被父親刺破多處,露出棉絮,他自己卻毫無感覺。楊家原來也練太極槍。因班侯生母怕他闖禍,卸掉槍頭,所以變為楊家桿子。太極桿,通稱白臘桿,與棍不同,功力強者,可舞動兩丈開外粗如童臂的桿子。練桿子就是練槍。其動作名稱仍襲原來的「上刺咽喉」,「平刺心窩」等等。這也是楊家的一大貢獻。 
總之,楊祿禪回永年授拳,首先是武禹襄得其藝,武傳李亦畬,李傳郝為真。因武、李皆以儒生自居,不輕授拳。郝為真得其精髓,且善教人。故在永年以至北方名氣甚大。趙斌老師上蒙學時,郝為真曾為其師,亦組織學童集體練太極拳。不少人後來也成為太極名師。趙斌老師的五叔趙綬卿,即為郝為真門徒,功夫很深,在陝西寶雞教拳幾十年,1969年 (88歲)逝世。武氏太極拳由郝為真之子郝月如,其孫郝少如繼承下來。形意八卦名家孫祿堂,又從郝為真習太極,溶太極、八卦、形意於一爐,創孫式太極拳。其女孫劍雲為當代孫式太極之代表。 

七、楊祿禪創天下,楊班侯打天下 

這是楊氏後人對這兩位先師的高度評價。楊祿禪在永年不久又赴北京教拳,從而使太板拳的傳播更加廣泛· 
楊祿禪如何去的北京,又如何到了端王府,此事著文尚少。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中介紹說,武禹囊因為私仇,慫恿楊祿禪打死了永年南關一位練少林拳的和尚,禹襄托其在北京刑部四川司任員外郎的哥哥武汝清,把祿禪介紹到在北京開設天義醬園的張家教拳,同時可躲避官司。打死和尚之事,在楊家並無傳聞。楊家就住在永年城外甫關。據家傳,南關甕城中間有一座廟,住有一位老道,楊班侯與他經常來往。有次班侯拍拍敲門,道人聞聲即出,一一看無人。待關好門向後轉。卻見班侯站在自己面前,方知班侯以輕功躍牆而入。 
但是,楊祿禪初去北京,確實是由武禹襄通過哥哥介紹先到張家教拳的。張家是個富商,家中也有武師多人。據說汝清陪祿禪至張家時,小宴之中,楊祿禪演了一遍太極拳。家中武師見祿禪其貌不揚,其拳如捕魚摸蝦,甚是小覷於是動問祿禪「練的是哪路功夫?」祿禪對日:「沾綿拳。」武師又挑釁性地問道,「你這拳能不能打人?」祿禪針鋒相對地答道,「除了銅人、鐵人、石頭人不能打,凡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都可以打。」遂在院中擺開陣勢試技。張家武師恨不得一拳將祿禪打出門外。誰料一個個上來,一觸即被祿禪拋出丈外。事後祿禪扭頭就走,張家主人急央武汝清說情挽留,並立即更換盛宴招待。從此祿禪開始在張家教拳。後又任旗營教練,晚年進入端王府。祿禪又叫次子班侯,三子健侯一起進京,名滿京都,盛極一時。祿禪與八卦掌先師董海川亦由此結識,極為友善。相傳董楊二人比武三日,不分勝負,皆互相稱讚。 
楊氏父子在京授拳時,得其傳者,除王府貝勒外,尚有護衛凌山·全佑、萬春。皆拜在班侯名下,實際是父子同教的。全佑 (滿族)傳其子鑒泉,鑒泉取漢姓為吳,亦從學於楊健侯之子澄甫。後創吳式太極拳。傳播之廣,僅次於楊式。其女吳英華為當代楷模。祿禪晚年,又收端王府總管王蘭亭為徒。蘭亭為人忠厚,深得祿禪喜愛而盡授其秘。王蘭亭又將此藝傳給好友李瑞東。李瑞東先習外家拳術,頗有功底,人稱鼻子李。有王蘭亭折服鼻子李一段故事。王蘭亭以師兄名義代師授拳。李藝成後,任端王府教師及清宮侍衛等職。他還從甘風池的曾孫甘淡然學習甘氏祖傳「武當金蟾派太極功」 (亦稱《江南派太極拳》),另又學得「陝西派」太極拳,遂綜合各派精華,創李氏太極拳。 
楊班侯性情剛烈,好與人鬥,故其武技傳奇不勝枚舉。如拳擊雄縣劉,擂打萬斤力,智勝飛刀張,白臘桿救火,以及班侯辦案,班侯訓馬,楊班侯「牆上掛畫」 (飛身貼於牆壁之側)等等。其中以擂打萬斤力影響最大,也確有其事,最為楊家稱道。「萬斤力」名誰,已不得而知,自言曾打七省擂台,無人能敵。能以雙手搓石成粉。至京後,聽說太極拳能以柔克剛,揭貼九門,語侵楊氏父子,激其比武。班侯聞之,遂約期在北京西四牌樓設擂比武。觀之者人山人海,班侯騎白馬而至。有人說,此處原置丈六巨碑一個,兩人對陣,萬斤力以迅雷之勢舉拳先發。班侯略閃,拳到碑碎。觀者喝彩,以為班侯必敗無疑。萬斤力再進,直取面門。班侯大喝一聲,雙手一揚,萬已仰跌數丈之外。班侯在掌聲雷動之中策馬揚長而去。另有說雙方只轉了三圈,萬斤力即被班侯拋出。斷碑之說,另有傳聞。雄縣劉有個當和尚的哥哥,氣功與武技非凡。為報弟仇,找班侯比武。班俠背靠石碑讓和尚擊腹。彼拳到,班侯早已立於碑頂。碑遂斷,和尚四指關節俱成碎骨。班侯笑日,練武之人,不知騰挪閃展,何為武術?總之,楊班侯的武功鐵事,確為太極拳打出了聲震武壇的神奇威名。凡以班侯名義保鏢者,無人敢擋。 
班侯對其弟子,隨意打罵,出手不留情。故從學者甚少。膝下有二女一子,長女竟被他失手打死。《武林》雜誌1982年第一期《楊班侯的太極提放術》一文,說班侯早年喪妻,膝下一女,十歲時溺水而死。班侯悲痛之下,自發跳起五尺多高,眾人皆驚。恐為班侯打死長女之誤傳。班侯次女在族中排行為九,與趙斌老師之母 (楊兆元之女)同歲,1888年生,後來嫁於白姓。班侯子兆鵬,小名祥子,又叫三妮,襁褓喪父,自幼亦好鬥。外號十八場 (每天與人打十八次架)。楊澄甫在杭州時,他亦隨往。後來誤入販毒歧路,甚至企圖利用趙斌老師在軍隊中的地位予以掩護。趙斌老師大義凜然,嚴厲斥之日,「若再如此,我就捆你見官!」這位「祥老爺」還在楊澄甫面前告狀說,「連科 (趙斌小名)了不得,竟要捆我。」後來他被澄甫弟子陳微明介紹到廣西教拳,卒於廣西。永年楊氏祖墳之楊兆鵬墓,乃為空墳。 
楊祿禪長子風侯早瘍。班侯為次子。三子健侯,性溫和愛徒,從學者甚眾。健侯卒於1917年,享年約80。關於班侯的生卒年代,楊家亦無記載。有人說是1837一1852年,按班侯次女1888年生 (是確切的)來摧算,最小的兆鵬襁褓喪父,故班侯逝於1892年是差不多的。 

八、楊氏太極拳的定型者楊澄甫 

健侯有三子,長子兆熊,宇少侯,次子兆元,即趙斌老師親外祖父。早歿。三子兆清,字澄甫。 
楊少侯之藝,得其祖、父、伯三人親傳。為楊氏第三代之最。但其性格亦似其伯,從學者不多。其蒙族弟子烏拉布,即吳圖南先生。先從吳鑒泉學吳式太極,後隨少侯習楊式四年。曾為北京市武協副主席,1989年1月去世,享年105歲。少侯有存錢存不住,且缺乏忍讓之心。1930年在南京時,因對環境不滿而自盡。吳圖南著《國術概論》中,說他 "貧困商都,毅然白盡。」其實不純為貧困之故。 
楊澄甫先師生於1883年7月11日(農曆癸末六月初八),逝於1936年3月3口(農曆二月初十)。他秉承乃祖乃父遺風,兢兢業業,溫和篤實。繼北平傳拳之後,南下武漢、南京,赴廣州,至滬杭,桃李滿天下。他又集楊氏三代之經驗,將楊氏太極逐步定型。1925年,囑弟子陳微明著《太極拳術》,按澄甫拳照詳加說明。1931年重拍拳照,編著《太極拳使用法》,1933年修訂為《太極拳體用全書》。 
楊師著作,雖托人代筆而成,但楊師並非目不識丁。在杭州時,他常以《前赤壁賦》中「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來形容太極拳。有人給他書贈《留侯論》開始一段,掛在房間。楊師對此十分喜愛,常觀常讀,背誦如流。 
澄甫公所處時代,楊拳已威名內外。加之太極拳對於慢性病的防治奇效,更為普及。武漢有一湖北最大的劉姓財主,邀澄甫抵漢授拳,歡迎隊伍排列千米之遙。當地有一善劍武師,多次要與楊師比劍,皆被謝絕。彼聲言楊師畏懼,徒有虛名。澄甫說,若如此言,則可一試。遂用竹劍對武師鋼劍。對方舉劍直向楊師胸部猛刺,楊師一個「等魚式」,武師即腕折劍落。然楊師卻以為不慎而引為憾事,其實,來者不善,應者必以熟練招數反擊,身不由己。稍加溫良怠慢,必致殺身之禍。 
澄甫公在杭州國術館任教務長時,月薪八百大洋,館內有個太乙拳名師高守武,其腳和手--樣靈活。渺視太極而嫉妒楊師聲望,常出不遜之言,甚至在楊師桌斗裡胡翻亂攘,楊師忍無可忍,當即應其一較。高持大槍,楊持白臘桿。高如餓虎撲食般一槍刺來,楊桿只一抖,高槍脫手落地,滿院觀者無不歎服。 
楊師拜門弟子,計有陳月坡 (開山弟子),閻仲魁,尤志學,崔毅士 (立志),王慎東,牛春明確(敬軒),李春年 (雅軒),陳微明 (旭先),武匯川,田兆磷,董英傑,褚桂亭、鄭曼青,曾如柏 (昭然,關門弟子)等。尤志學、田光麟亦從學於少侯。崔毅士曾到西安、武漢、安徽傳拳,後在北京頗有影響。李雅軒入川授拳40年,高足滿門。陳微明在滬創辦致柔拳社,且有著述,對推廣楊氏太極貢獻很大。武匯川亦在滬創辦匯川拳社,顧留馨曾為該社門生。曾昭然先在致柔拳社從陳微明學,後被楊師收為關門弟子,在香港授拳,著有《太極拳全書》。至於受楊師親傳,且技藝高深而未作拜門弟子者,亦為數不少。 
解放後,國家體委按照楊架創編了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又將楊氏太極整理為八十八式太極拳。後又以楊式為基礎,吸收陳、吳、孫氏太極拳的特點,創編四十八式太極拳。以上統稱為國家套路,在各級體委的重視下,國家套路得到更廣泛的晉及。 

九、楊氏親族中之現代傳人 

楊少侯子振聲 (1878一1939),從學其父與叔,但授拳不廣。唯澄甫公四子振銘、振基、振鐸、振國,均繼承父藝,赫赫荷名。 
楊振銘 (1911一1985),字守中,其母早逝,繼母侯氏得三個弟弟。振銘母當年相貌俊秀,一日去廟會進香,恰值畫師塑造金童玉女,仿其貌而塑之,不久即逝。人們說她化作玉女而去,當為迷信。侯氏1918年與楊師結婚。楊師去世後,她含辛茹苦,對兒子管教極嚴,她1985年逝世,享年八十有七。 
振銘久居香港授拳,著有《雙人圖解太極拳用法及變化》 (1962),《PRACTICAL USE OF TAIChi chuAN》 (1976年波士頓及香港英文本)。夫人梁幗義 (近年亦逝)、女帝兒、瑪麗、伊麗承其真傳。拜門弟子有葉大德、朱振舜、朱景雄三人。馬偉煥先生亦得其真傳。 
楊振基 (1922 )5歲就開始跟大人比劃學拳,9歲開始接受嚴格訓練。練完拳全身酸痛,上樓抬不起腿,只得含著眼淚住上爬。上中小學時也得每晚練三遍 (1小時)以上,否則不能睡覺。由此自幼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曾在廣州與楊振銘一起教拳,被聘為中山縣一些中小學的國術導師。解放後參加工作,仍練拳不懈。60年代初,在傅鍾文的推薦和華北局第一書記李雪峰的親自安排下,到河北省體工隊專事太極拳教練工作,曾到上海、天津、北京、北戴河等地授拳,受教者很多是國家的高級幹部。他教拳從來不講報酬,來者不拒,循循善誘。其夫人裴秀榮,也已隨他教拳十多年,講解清晰,示範準確。 
楊振國 (1928一 )雖然少年喪父,亦隨哥哥學習而繼承家傳。,他一直同二哥楊振基在天津、邯鄲授拳。不計名利,默默耕耘。 
楊振鐸 (1926- )幼年在杭州隨父習拳,後又從學其兄。現在山西省黨校工作,任全國武術協會教練委員及山西省楊氏太極拳協會會長,法國巴黎太極拳協會名譽會長等職。曾數度赴法、美、新加坡等國傳藝。著有《YANGSTYLE TAIJIQUAN》 (1988年,《楊式太極拳》英文版)。抗戰期間,趙斌老師在河南任馮玉祥麾下獨立旅參謀長時,設法將他從家鄉通過封鎖線接到河南,共同生活數年。因此,趙老與這位小舅父感情最深。楊振鐸之孫楊軍,直接繼承祖父之藝,已嶄露頭角。 
楊澄甫內表侄張慶磷 (為楊夫人侯氏的舅家侄子),亦隨楊師長期練拳,功夫很好。趙斌老師在杭州時,與楊師同室而與慶磷同床居住。《太極拳使用法》中之三十七幅「對敵圖》照片,即由楊師與張慶磷表演所拍。慶鱗一直在上海授拳,借乎染疾早逝,傳藝不廣。 
趙斌老師生於1906年,其生母為楊澄甫二兄楊兆元之女。他自幼久居外祖父家中,對楊氏太極拳耳濡目染,早有根基,後投筆從戎,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獻身北伐與抗日。曾任西北楊虎城將軍第十七路軍西安綏靖公署步兵訓練班戰術教官,及馮玉祥麾下獨立第五旅上校參謀長。他在黃埔時原名趙武,有一次為了騎馬與馬伕打架,教務長張治中給他留校察看處分。此後改名趙斌。解放後政府安排做稅務工作。為了弘揚國寶,他毅然放棄工作,專事授拳,後任西安市武術協會委員及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數十年如一用地堅持早上四點起床,步行至拳場授徒。從學者成千累萬。健身療疾以至治癒垂危不治之症者,不勝枚舉。1983年3月,創辦西安永年楊氏太極拳學會,始任會長,現任名譽全長。其弟子扎西在1985年的全國首屆太極拳此賽中,獲楊式銀牌。另一弟子張全安又獲1988年全國太極拳比賽楊式銅片。他雖至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鑠,聲言要在臨終之前授拳不輟。他還是50多年的基督教徒,其授拳精神,也出於那種濟世扶危的虔誠之心。 
趙師長子小賓,小兒幼斌,皆自幼習拳,繼承楊家技藝。趙幼斌(1950一 )除長期隨父習拳授拳外,又多向其老舅楊振鐸,姑父博鍾文及表兄傅聲遠請教。12歲時曾在上海一次太極拳比賽大會上即興表演,獲得觀眾熱烈讚揚。他現在繼其父,擔任西安永年楊氏太極拳學會會長,並被增補為西安市武術協會委員。又兼任西安交通大學、河北永年縣、琢縣、安徵蚌埠、日本北海道等地太極拳組織的教練或名譽會長。 
傅鍾文(1908一 )在永年自幼習拳。自從與趙斌胞妹趙貴珍結婚後,遂與其弟傅宗元一直追隨澄甫先師學拳授拳,時間最久。宗元以推手見長,曾長期在上海永年拳社主持日常事務。有位自稱走遍避上海公園無敵手的推手行家,別人讓他到永年拳社去試試。遇見宗元,簡直無法站穩,遂長期求教。1980年,趙老邀宗元到西安月餘,除共同授拳外,對太極拳用法又作了詳細切磋。宗元練習推手,磨破的套袖不計其數。他晚年回永年授拳,1984年逝世。傅鍾文授拳已達60餘年。在杭州時,他向澄甫公學推手,常被發出一兩丈遠,或引進落空爬在床上,(楊師常坐在床沿教推手)。由於吃了不少苦頭,終於練就高深功夫,揚名中外。1944年,他在上海創辦永年太極拳社至今。現任上海市武協副主席,著有《楊式太極拳》及《太極刀》等。 
傅錘文之子傅聲遠 (1931一 ),繼承父藝。原任上海永年拳社副社長,並任日本東京永年太極拳社名譽社長。近年往返於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授拳,現已定居澳洲柏斯,任澳洲永年楊氏太極拳社社長。其子傅清泉,少年壯志,在上海及全國太極拳、劍比賽中多次獲獎。現任澳洲永年拳社副社長。 
以上內容引自—《楊氏太極拳正宗》—謹供大家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