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成:“丹田內轉”的練習步驟和方法
作者:張殿成
如果從“丹田”的角度來區分太極拳的練習階段,可以將“丹田”能不能“內轉”作為分水嶺,即陳小旺老師所說的建立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丹田不能內轉——尚未建立起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之前為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練習都是圍繞著一個最終目的,使丹田能夠轉起來。一旦建立起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之後為高級階段,真正的太極拳功夫都在是在這個階段練成的,比如“重意不重形”,“意動身隨”,“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等,都是這一階段的練習方法和要求。
現在社會上練習太極拳的,絕大部分都是以健身為目的,能練到“丹田內轉”這個階段,建立起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的人則少之又少。但對廣大拳友來說,既使練不到這個階段,也想看清“廬山”真面目,按照正確的方向和方法,既使練不出什麼功夫,起碼健身效果會更好。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和體悟,本文試圖為大家撥開“雲霧”,看清“廬山”真面目,並尋找一條向上攀登的路,至於這條“路”是否正確,要靠大家在練習中去不斷體悟和判斷。
一,首先要建立正確的身法
正確的身法,是建立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的基礎,就象要引水先修渠一樣,其意義在於:
1,只有正確的身法,練拳時才能保證周身的氣血通暢。太極拳,從某種意義來說練的就是氣,只有身法正確,才能保證周身氣血通暢,健身效果才好,精氣神才能越練越足。反之,不但不能健身,反而有可能傷身。象挺胸練拳造成胸悶的,撅屁股或尾閭前卷造成腰部不適的,骨節不正造成膝蓋痛的,這些都屬於身法不正確造成的問題。
2,身法是拳架練習的基礎,每個動作都是在正確的身法基礎上做出來的,很難想像沒有正確的身法,動作要領如何能夠做到位。
3,只有正確的身法,才能保證力的貫穿。從練力的角度,我們可以說太極拳練的就是三個力:
一是我們身體的自重,要將這個力沉到腳下,才能下盤穩固,上盤輕靈;
二是承受外來的力最大化,將外力首先要卸到腳上,再通過地面的反彈力作用于對方;
三是發出去的力最大化,就是我們常說的整勁,周身協調之力。沒有正確的骨架結構,就不可能做到力的節節貫穿。
4,有了正確的身法,才能保證丹田的核心地位。從兩個髖骨尖到恥骨三點連成的三角形,所有的力都會集中在這個部位,然後再進行重新分配。這個部位就是太極拳所說的“丹田”,它就象裝了水的瓶子,所有的身法要領,就是保證這個瓶子的水平面不能歪邪,為建立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打好基礎。
二,兩胯能松會轉
將兩胯練松,是練習太極拳基礎的基礎,兩胯能松周身才能松,身體的自重才能沉到腳底,才可能形成正確的身法。兩胯不松,一切都無從談起!
第一兩胯能松,首先要將胯關節周圍的筋膜和肌肉拉開,這是意念所無法替代的。
第二要會松,這需要懂拳的老師來指導和發揮意念的作用。
第三是腿部要有一定的支撐力,
三者缺一不可。
兩胯的放鬆,靜態下能松不是真正的松,只有在動態下能松才是真正的松。動態下始終保持兩胯的放鬆,可以防止身體的高低起伏,有利於腳下生根,有利於襠部的圓轉和靈活。
兩胯能松還要會轉,即用兩胯旋轉虛實,通過兩胯的交替松沉或旋沉,以形成身體上身主幹的左旋右轉,從而實現以身體帶動四肢。練拳時身手分家,永遠邁不進太極拳的大門,體會不到太極拳的圓活之趣和套路裡每個動作的內涵。做到了以身體帶動四肢,才能做到動靜有序,主從不亂,先是兩手的相吸相系,進而做到上下相隨和周身相隨。
掌握了兩胯旋轉,才能逐步練出螺旋纏絲勁。所謂周身走螺旋,就是用兩胯旋轉虛實,身體主幹的轉動是公轉,梢節的轉動是自轉,公轉+自轉才是螺旋纏絲,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都是揉在纏絲勁裡面的。拳勢無論怎樣千變萬化,而勁始終歸一,其道理就是用兩胯旋轉虛實而始終不變。
拳經拳譜裡,很多都是對兩胯旋轉虛實外形或過程的描述,如旋踝轉膝,旋腰轉脊,旋腕轉膀,就是對兩胯旋轉發力的描述;如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就是對兩胯旋轉移動重心的描述等等,無法一一列舉。待一旦掌握了用兩胯旋轉虛實,對太極拳拳理的理解就不一樣了,也會看人打拳了。
掌握兩胯旋轉虛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有效防止膝關節損傷。練太極拳練壞膝蓋的,左右的擰轉是主因。用兩胯旋轉虛實,膝關節是“支點”,固定膝蓋是關鍵,即胸向變化時要固定住膝蓋:胸向右轉,固定右膝;胸向左轉,固定左膝。重心移動時,兩胯(襠)走的是睡∞字,膝蓋是“勁”走睡∞,而絕不是外形上走睡∞字。掌握了用兩胯旋轉虛實,可以從此擺脫膝蓋痛給練拳造成的的困擾。
以健身為目的,練到這一步就夠用了,練出拳來即可實現以身帶手,連貫圓活,上下相隨,太極拳的韻味會越練越濃。
三,通過擰裹腹股溝,用腰胯帶動丹田翻轉折疊
以上所說的用兩胯旋轉虛實,是通過兩胯的交替松沉實現的,而這個階段練的是腹股溝的擰裹,通過擰裹腹股溝來調動丹田,使丹田先貼實實腿,再以擰轉兩腰實現丹田翻轉折疊,外動帶內動,以外形引動內氣。練到這個階段,才能真正體現出“腰”來,才能明白“命意源頭在腰隙”的真意,兩腎交替抽換,才是真正的外動帶內動。
通過擰裹腹股溝,可使身體捲得更緊,蓄勁更好,實腿有入地三尺的感覺,腿腳蹬地有力。沒有腹股溝的擰裹,丹田是調不動的;腿腳蹬地無力,丹田是翻不動的。練到這個時候,才能體會到陳家溝老人那句話:先有襠勁,後有腰勁,然後才有丹田。同樣是實腿一側的旋轉下沉,通過松胯形成的旋轉下沉,與擰裹腹股溝所形成的旋轉下沉,有著質的區別
,這就象富豪的XC60與XC90,外觀與尺寸都一樣,可價錢差了好幾番。
腹股溝的擰裹練習,一定要單獨進行,多練單腿的擰裹,再練習連貫,進而帶到套路裡,這樣練出來的東西才扎實。
四,練活腰胯臀,才能出功夫
要將兩胯練活,即將兩胯練成“萬向節”,上下左右都可轉動,腰臀必須同時練活才行。腰胯臀都練活了,丹田的翻轉才能靈活而有力,才能出功夫,見到過陳輝老師發力的,對此的感性認識會更深刻!過去有種說法叫“骶骨有力”,用“髖骨打人”,其實都是說的腰胯臀這一段,翻轉折疊,圓轉自如,靈活而有力。“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動鳥難飛”,就是最好的形容。這一步練好了,離“丹田內轉”就不遠了。丹田能轉了,也不過是太極拳的第三層功夫,即“三陰七陽猶覺硬”。
以上的練習步驟與方法,都是以弧走後(下)弧而言的,開始練時相對容易,可以循序漸進,比較適合健身群體;而過去背絲扣的練功方法要簡單得多,出功夫也快得多,但初練時也困難得多,所以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利必有其弊。這是攀登太極拳這座大山的兩條路,不管是哪一種練法,練的都是旋轉虛實,重心移動而已。背絲扣的原理和練習方法,在接下來的另文中會詳細闡述。
在一次電視節目裡,有人問陳小旺老師:“陳氏太極拳會不會失傳?”陳小旺老師回答說,“只要以丹田為核心的練習方法不失傳,陳氏太極拳就不會失傳!”這句話的內涵非常豐富而深刻,值得我們深思!
本人年齡大了,筋骨都老化了,加之下功夫不夠,體悟上身的不過是一點皮毛,更談不上練出什麼功夫,只是健健身而已。說的東西寫的東西僅供大家參考,正確與否要靠大家在練拳過程中不斷體悟和判斷,不對之處望拳友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