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樵
昔年政府為提倡武術以振頹風,特設國術館於南京,而於各省首邑亦遍設分館。尚武之風蓬勃一時。其中組織龐大而設備完善者,當以南京中央國術館為最。其時館中各門各派無不皆有,但以太極拳為最主要;太極拳遂因此自北而南,練習者日多,其技藝亦受重視。其後全國國術比賽大會舉行於首都,以太極拳為專長而參加比賽者,結果多未獲勝,甚至於丟盔卸甲而不堪一擊者所在多有!自此之後,一般人對於太極拳之能否致用,遂不免有所懷疑。
嘗遇習太極拳數十年者,言曰:「太極拳理論高深,然按其拳路練習,對於身體確能增進健康,至於應用或懂勁,恐係空談。」又有人以為:「太極拳練習時,姿勢柔緩,柔緩就萬萬無法以之治人。」又有人指出:「太極拳拳法,尚意不尚立,不用力便難以克敵制果。」於是大眾對於太極拳一門功夫競相非議,聞之令人不勝嘆惜!叫人弄不清這到底是學者之過呢?抑是教者之過?從前楊露禪先生以太極拳打遍天下,武林中稱其剛柔相濟,天下無雙,號之曰「楊無敵。」設今健在,豈不氣煞!
練習太極拳,必須明其拳理,才不致於生出弊病。要知道太極拳之功能旨在引勁導氣,故其體也柔,其動也緩,柔則勁不呆滯,緩則氣可均勻。發於內而動於外,臟腑神經,五官百骸,一動皆動,一靜皆靜,相與為用,感應互通,內外合一,表裡融貫,故曰:「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今人祇知其柔緩之外表,而不究其所以柔緩之道理何在;純以柔緩之方法練習之,並且說:「此內功也,其功深不知其奧妙!」若問其原理何在?則瞠目不能對。大言不慚,欺世盜名,凡此皆是竊太極拳之皮毛;而不明太極拳理者所作所為。若以柔緩即為內功,則凡是武術悉能以柔緩之方式練習之,又豈能一一謂之為內功?
太極拳流傳至今,已成為一種時髦的流行運動。但練習人當中,為健身而練習者居大多數;知其技擊之妙用者,可就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有二:學者不明太極拳之價值,隨便練習,又不深刻探討與研究;一也。教拳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僅以傳授姿勢而敷衍塞責;或者以並不正確之推手方式任其練習,以為從此可以懂勁,可以制敵,結果卻絲毫不能應用;二也。有此二因,當然將太極之真價值落於千仞深淵而永劫不復了!或云:「太極拳成功不易。」非真不易也,乃是教者無適當之步驟,學者無勇往之精神;所以雖有數年功夫,與未學者何異?他種拳術之教練法,固亦魯衛之政,然尚可以使手足靈活,體力速增;揆之慢不敵快,弱不敵強之理,過手比賽時,他拳當然勝太極拳矣!其實非太極拳不勝,乃是練武人不懂太極拳,用不出太極拳,是冒名太極拳而已,而太極拳被其累,豈不冤煞太極拳!拳經有云:「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撥千金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太極拳確有不可思議之奧妙,學者能不慎求之乎?
今日一般人皆以太極拳之運動柔緩稱便,不違背生理原則,即以之當作健身操來練習。其志不在致用,所以亦不計較其能否臨敵。表面看來,這也無可厚非;但若長此以往,悉將失去拳中真意,若以太極拳專做健身之用,則運動方法甚多,如柔軟體操,如每日散步,如早起做深呼吸,均無不可,何必一定練到太極拳?其實太極拳除有健身功效之外,主要目的還在致用。一勢有一勢之用法,一手有一手之著數,我即不用,不可不知,設如一旦遇敵,能不用乎?近幾年來,在台灣舉行多次國術比賽,從未見有太極拳選手大顯身手,追根究底,乃是冒太極拳之名,而不求太極拳之實用的緣故!其中祇練拳式,不明白應用者有之,明應用而不作實際探討者亦有之,徒標虛名,不求實效,更多好為人師者,自己鼓吹,稱述其門派之盛,藝術之高,以至於師弟輩之功行,如說評書者然!真是妄言不慚,自欺欺人!以致好學之士,徒費十餘年功夫,勞而無獲,反疑太極拳為無用,豈不為不務實用之輩所欺耶!
為弘揚太極拳技,今後應虛心請教良師益友,研究練習之步驟與教學之方法,擬定進功程序,注意臨敵實用,使學者不在有歧途之誤,而太極拳不再有蒙恥受辱之冤。須知太極拳是拳,並非一部易經!理可追,而術不可無。凡是拳術,即具有自衛禦侮之著法;著法連貫練習即為姿勢,所以練勁必先練著!練著之法必求之於姿勢,所以修正姿勢非常重要,如手、眼、身、法、步,每一步驟不可輕忽。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是故習太極拳者,應先求姿勢正確,次求著法應用,就有形之著勢再研究其動靜虛實之變化。身法、手法、步法一氣貫串;上下、左右、前後,刻刻提防。如臨大敵,如履薄冰;毋使拙力,毋用僵勁。順一定之步驟,練合理之拳意,再加以實際之推手法,以磨盪其聽勁(不是頂牛式的推手法)!久而久之,自然得其妙,不求功進而功自進矣!
今日之習太極拳者,號標虛名,忽視拳理之真諦,而專於姿勢大小上,妄擬派別,亂加批評。以我所見,無論何派太極拳,所抄寫之書籍千篇一律,均未離開「太極拳論」、「太極拳經」、「十三式歌」、「行功心解」等等原理。既不能離開其原理,又何必私立門戶?至於拳式架子大小本屬一途,拳經云:「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展開之意在舒展筋骨,流通血脈,練習時放大姿勢,是由健康之途著手,以期漸漸接近自然,所謂大架子是也。姿勢舒展暢通,身體自然健壯,然後再就原式收縮緊湊,至而綿密,研磨應用方法,加以內勁,先求著熟,後求緊湊,姿勢雖漸漸縮小,而用意則漸漸增多,此為進功應有之步驟與方法,缺一不可,怎可分為兩派?太極拳中,除練習架子外,另有散手,昔楊式之散手,就是陳氏第二趟架子;楊氏以姿勢為功,以散手致用,正如陳氏以第一趟運動,以第二趟發勁。雖是一斷一連,其源固無二致,晚近習太極拳者,不究單式之功,與致用之法,而竟於架子上妄分大小,截成數派,是真摧殘太極拳術,任意斷鶴續鳧,徒事無識之紛爭,以為私人標榜之藉口,甚為識者所竊笑!余以聞見所及,深知有徹底檢討之必要,否則輾轉誤傳,漸至淪沒,久之,終於失其真旨,殊堪痛惜!深望專門研究太極拳者,依據本會「量己之短,取人之長」之守則,虛心接受批評,捐棄偏見私爭,祛除門派而貴實行,一本天良,以弘揚道技。則太極拳幸甚!中國之武術幸甚!
取自 笑塵武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