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郭冬寶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中華趙堡太極拳研究協會 郭冬寶


太極拳是我民族祖先在早期兵器不發達的年代由長期生活中創造並經過反覆實踐,累積經驗不斷改進和逐漸發展,而得以流傳至今的優異拳種,在二十世紀以前武術是國家軍事強弱的重要指標,亦為個人進入宦途或謀生技能之一,祕而不傳及門戶之見很深 ; 二十世紀以後科學昌明,武器發展一日千里,武術在軍隊中急速式微,即或個人謀生也變得窮途沒路,其式微是可以想見的。
近百年來科學帶給人們智慧高度的進步 ; 生活的方便與物質的享受,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破壞與污染,造成慢性病變的增加,人們追求科技的智慧及財富,造成精神的疏離和不安,在尋求科學解決之餘,歐美國家發現,東方武術: 尤其是太極拳是治療身心的良好途徑,正熱中發掘它的運動功能和高度技擊藝術。
前人留下的太極拳拳譜、拳經、拳論等資料,是積累經驗的總結 ; 提供我們學習研究太極拳的寶貴理論、步驟與路線因之,初學太極拳就必須掌握這些正確理論和訓練方法,熟練它的運動規則,融會貫通 ; 逐步深入太極拳本旨就是以健身為主身強體健才能進而防身禦敵 ;它優於其他拳術的高度技擊藝術,是引發學好太極拳的助力,如果太極拳沒有精妙技擊功能,充其量只是健身操或是氣功之一而已,一定不能引發人們學習太極拳的興趣。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套略的結構上是經過陳青平先生得意弟子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終每一動作、每一招勢都運用肢體走立體圓圈或弧形纏轉,使「陰陽」、「虛實」、「開合」、「起落」、「進退、「左右」、「上下」、「裡外」、「圓方」、「輕沉」、「剛柔」、「快慢」、「捲放」、「摺疊」、「轉關」, 等動作形成公轉和自轉。結合內勁以不同的方式,勁別蓄發,成為圈中套圈的以簡禦繁設計,構成它的基本原則。不僅在運動形式上是獨特的,在內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所以趙堡太極拳的特色是:
一、周身纏絲 :
每一招式任一動作,除了重心之腳根外,從手到腳每一關節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纏絲下運行,其目的是練習全身協調一致; 也就是借由動作的練習達成手動就是身動,手動步亦動。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勁,達到拳經拳論「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繞行的路線,纏絲則身體每一關節、部位自行纏繞的方式,就如同公轉與自轉同時而行,其目的是在動作中改變力的方向和變背勢為順勢,如此則每一招式的動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 。
二、靈活巧妙 :
在套路的訓練中特別強調「忽靈勁」和活步,所謂「忽靈勁」就是在意念動時全身一致靈活變動,因此不強調五趾抓地,而活步是動作中,腳步隨身之變動以應之,如伸、縮、進、退或在原地纏轉,都是與手、身,一致纏絲,其目的在增進變勢之靈活性,在實戰上,既可管住對力下盤,也易於進步插襠,退逼套封; 在發勁上既能先占中門,亦能利用腿的接觸面打動對方根盤,由於能貫串手、身、步齊進,落步發勁時因步之進而增進爆發力。
三、內外剛柔同練:
不論楊氏或其他拳架,需先練柔勁再練剛勁,或是習練拳架之前先練椿步,或是先練拳架再練發勁,都需很長時間練習揣摩。甚至無法在平日拳架練習中,表現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剛,忽快忽慢的各種發勁力式,而趙堡太極拳忽雷架,是由前賢透悟太極拳理和實戰用法,將各種姿式動作、身法椿步、剛柔發勁,及丹田內勁所需的鍛練方式,將之融合為一種拳架中,使同步練褶,在任何一個招式、動作中都具備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縮短體悟時間使功夫上身。真正達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要旨。
四、動步發勁 :
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陸人民體育出版社授權台灣純一出版社發行的「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第三章有關推手內功運用要領乙節中概略說明----
發勁有兩種方法 :
一種是「定發」,又曰「靜發」
一種是「活發」,又曰「動發」
活發是在腳起腳落之間進行的 ; 因此,比定發難,也比定發的威力大。活發與活步推手不同。要在熟練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後,方能懂得活發的奧妙。活發是在足起而將要落地之際進行的。「足進一寸 ;手長一尺」,體現活發的威力。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沒有活步的訓練,在推手中就不會有活步的自然反應動作,由此可以瞭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體。
五、精緻 :
為了達到太極拳的全面要求,又需以簡禦繁的在一個簡要的套路五分三十秒至六分鐘中貫徹執行,必需每一動都精要的講求完全符合太極要領、經由訓練方法使之內外結合,形成自然蓄發勁力。因此,每一動作、每一招式都講求全身內外配合和完整,手、身、步,各關節都需在走圈的路線中隨起落各自纏絲變轉,隨式節節貫串或鬆開,並藉此練習不同的蓄發勁別;在走架時不論剛柔蓄發都需關節鬆活。更由於它的設計是活步的拳架,所以可隨練習場地的大小伸縮進退而不受限制,成為隨處可練,隨恃可練的套路。在姿式正確熟後,平日練習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發勁可不發勁,隨人所意,隨人所需而行之。由此,可以說它是經過濃縮而成的精緻太極拳架。
趙堡太極拳的練習慨分為三個階段 :
初步練習時,先講求以手領身,手腳一致,上下相隨,步隨身換重點在練習全身的協調一致和走圈,不重視拳架高低,在全部套路熟的正確與熟練。
完成後即進入第二階段,為嚴格要求動作的標準化、鬆柔化、圓轉化和整勁,並且由於動作困難度的提高,和練習遍數逐漸增多而式式熟練,體能及耐力亦逐漸增強,熟練程度必需達到下意識狀態,此時要求姿式逐步降低,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動則內外一體,周身圓整,呼吸配合,氣達四梢,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此一階段最為重要,攸關內勁的體認
第三步即為內勁的訓練,重點在於手腳、胸腰及全身協調一致的折疊勁、轉關勁、忽靈勁、彈抖勁、寸勁等等內勁的運用,招式由大圈漸收至小圈,由慢漸練至快,在放長和縮小」,與順逆纏絲的相互變換之下,表現出高低動作的剛柔及彈性。總體的要求是,一動全動,節節貫串,相連不斷,一氣呵成; 一靜無有不靜,手、眼、身、步、法一齊俱到,節節鬆開,動作合乎標準,內勁達於四梢。起身輕靈柔和,落步沉實穩重。速度快慢相間,動作忽柔忽剛,剛柔並濟。立身中正不偏,虛實兼備所謂 :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強身、技擊同時兼練,達到周身一家,知機知勢的知己功夫。
第四步為推手訓練「在拳架練習中內勁達到一定純熟度,即需練習推手的要領與方法,體驗相熟習對方勁力的訓練 ; 運用平素訓練而成之手、身、步法及內勁蓄發,在與他人推手時,磨練如何以靜制動、以輕制重,以慢制快,以弱制強,同時檢驗拳勢中己身之缺失而改正之,達到體用兼備,知己知彼的懂勁功夫。
趙堡太極拳為正宗之拳術,學習時須具備高度興趣、耐心、恆心與毅力,循序漸進。
陳鑫說 :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言此藝無甚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年老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回頭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 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展自有真。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能聞真香。只要功久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思量。又說 : '今之學者未用功而先期其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謂「先難後獲何?」問工夫何以用? 必如孟子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而後可。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久自到」。問 :得幾時? 「小成則三年,大成則九年,至九年之後,可以觀矣。抑至九年之後,自然欲罷不能,蒸蒸日上,終身無住足之地。神手復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諸。』
如果在入門懂勁後,再加以勤練不輟,必能蒸蒸日上,功夫上身而漸臻巧妙之境地。趙堡太極之拳術,純樸精實細膩,毫無玄奇神秘之法,前人累積實戰經驗,逐次將太極拳之糟粕汰除,或予以改進,成為人人可練,人人可得之強身技擊武術; 內外形體同時鍛練,由身強體健而進入技擊技巧。又由於每日不間斷的運動,自然能減緩生理機能之老化,而技擊則是由著熟(方法)而生的巧妙也就是陳鑫所謂 : 「每一勢拳,往往數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身說法,甚覺容易,所難者功夫,所尤難者長久,諺有曰:「拳打萬遍,神理自現」信然 !」
練太極拳至神手階段並非不可能,惟需得正確要領,下實在功夫苦練「前人先賢之所以功夫精湛而達神奇玄妙之境,是痛下深功夫,先師王公晉讓生前師兄弟經常問及昔日練拳方法,從其囗中得知,在其同輩中每日苦練三、四十遍日不間斷者毫不為奇: 慨估每日三十遍至少約需四至六小時,在長期極度苦練所造就的功夫非現代人所能體認的 [當代李小龍即是苦練有成的代表人物] 。現今工商社會與昔日農業社 "會當然不可同日而語,致所練功夫及效能自然亦有極大差異。今日不論所求在保健強身或是追求技擊藝術,而入門之徑必需由老師口授心傳,以免誤入歧途,或失其太極原貌,入門後即是自身體.會修練的功夫,而功夫之可用與否是在學者之努力及累積經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