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話忽雷
文/張滿宏筆者于10年前,在《少林與太極》1990年第三期上,偶然看到美籍華人 徐紀 先生所寫的《千里不留行》的一段文章。 徐 先生在文中了記敍了自己滿懷希望來到故土,艱難尋訪忽雷架太極拳及傳人,而又未能如願,反而聽到了令其失望的忽雷架在大陸“已絕其傳”的消息。筆者閱 後被徐 先生不辭勞若千里尋訪探求民族文化的精神所感動。出於同門之交流和宣傳弘揚忽雷架之目的,撰寫了《太極奇葩----忽雷架》一文,發表于《少林與太極》 1991年第一期上。首次對忽雷架作了簡要介紹。由此也取得了與 徐 先生的聯繫,並引來了 徐 先生于當年再次攜眾弟子組成“神州武術求真團”回故鄉尋根訪祖,海內外同門傳人歡聚一堂,相互切磋交流的一段佳話。
拙文除了扼要介紹忽雷架特點與流傳情況外,還對忽雷架的淵源形成等作了概括說明。如實地寫道“忽雷架是清末的李景延先生在陳清平先生所傳趙堡太極拳的基礎 上,創編的一種獨特太極拳。文章發表後曾在同門傳人中廣泛傳閱,受到了大家的好評。記得《太極拳中之奇葩----忽雷架》的作者陳慶雷先生時在楊興靖先生 家裏看到此文後,也未提出任何異議。不料隨後陳慶雷先生卻忽然在《少林與太極》1992年第五期上發表《太極忽雷架源說》一文,將忽雷架說成是“ 陳清萍先生根據太極拳的[纏勁]、[抖勁]、[閃勁]、[炸勁]等創作的一種綜合性架路”。文章實質上是對筆者李景延創編忽雷架之說的否定。
關於李景延創編忽雷架的事實,這是當地太極拳界與主要傳人所公認的。與筆者多年來考證研究的結果也是一致的。當時許多忽雷架傳人對陳先生這種違背事實的荒 謬說法表示不滿,要求撰文糾正其誤。但筆者考慮到,若不是陳先生另有其他動機企圖,而是出於對忽雷架的一種探討研究的話,既便是出現較大的與史不符的錯 誤,也只是個人一家之言,並不代表忽雷架真正的歷史。筆者一般不願指名道姓進行評說,於是只在1993年初就已完稿而發表于《少林與太極》1995年第一 期上介紹“忽雷架套路”的前言中,再次闡明忽雷架為李景延先生所創編的觀點,以正視聽,然而,1999年《少林與太極》第三期上,又登載了陳慶雷先生的 《太極拳中之奇葩----忽雷架》一文,以幾乎與筆者幾年前在《少林與太極》上所發表的首篇介紹忽雷架一文同樣的題目,而對忽雷架的淵源形成、練功層次、 流傳及師承等方面進行歪曲失實介紹。為了達到個人某些目的,不但繼續毫無根據地堅持陳清平創編忽雷架的錯誤觀點,而且荒謬之處也越來越多。更令人不解的 是,對於這樣通篇充滿荒謬言論的文章,《少林與太極》的編者,不能慎重地查證落實,而是偏聽偏信地站在作者立場上,以十分肯定的態度對其文中一些主要錯誤 進行加按語宣傳介紹。
筆者認為在同一刊物上,以幾乎同樣的題目,介紹同一拳種,而淵源、功法層次等方面出入又如此之大,後者又有編者加按推薦讚譽。莫不是說幾年前筆者在《少林 與太極》上所發表的介紹忽雷架之文是不符史實的欺人之作嗎?為了尊重歷史,正本清源,使讀者明辨是非,今撰文與《少林與太極》編者及《太極拳中之奇葩 ----忽雷架》的作者陳慶雷先生商確。
一、忽雷架太極拳究竟為誰所創?
(一)陳清平創編忽雷架之說缺乏事實依據,經不起考證。陳慶雷先生在文章中,開篇就將忽雷架定性為“是陳氏太極拳中的一種架路,屬小架範疇,是太極大宗師陳清平先生根據大架、小架、二路炮拳以技擊中的實用動 作,結合太極拳原理融匯創編”。而編者在按語中也這樣寫道:“忽雷架是作者陳慶雷先生十五世祖陳清平祖師根據太極拳原理,在陳氏太極拳大架、小架以及二路 拳的基礎上,並結合技擊的實用動作融匯創編”。
筆者認為以上所說均缺乏事實根據,經不起考證。首先我們可先從陳清平先生的師承談起。關於陳清平的身世與師承,由於以前個別拳史研究者未能深入調查研究, 聽取一面之說,武斷地認定陳清平是在陳家溝隨陳有本學習陳式太極後,又招婿于趙堡並在那裏傳拳。這種錯誤宣傳,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對陳清平先生的 生平事蹟有種種誤解。近些年不少有識之士對此提出異議。筆者也曾多次對陳清平的身世、師承、拳藝流傳等進行過考查研究。根據陳清平先生後代提供的有關資 料,如陳清平弟兄三人當年三分家產的“分單”記載內容,近年挖掘發現的陳清平之父的墓誌碑以及陳清平先生後代及傳人的一些口頭資料,完全證明陳清平最晚是從其父輩就從陳家溝直接遷入趙堡經商定居。再根據陳清平再傳弟子杜元化《太極正宗》及陳家溝著名拳師陳子明的《陳氏世傳太極拳術》兩書記載和陳清平各地傳人的歷代口傳情況的分析考證,又充分證明陳清平先生所承練的是受山西師傳的蔣發宗師在趙堡傳下的、並在趙堡世代相傳的趙堡太極拳。
陳清平的太極拳業師為趙堡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張彥先生(關於陳清平的身世與師承的詳情可參閱拙作“也談陳清平與趙堡太極拳”《武魂》1994年11期)。現 在國家有關部門已接納趙堡太極拳為六大流派太極拳之一,也證明了對以上事實的認可。那麼既然陳清平之師為趙堡太極宗師張彥,陳清平所承練的又主要是趙堡系 統太極拳,陳清平怎麼會根據陳氏太極拳創編忽雷架呢?退一步說,即便是忽雷架真的為陳清平所創編,也不能將忽雷架歸為“是陳氏太極拳中的一種架路”。現在 “陳氏太極拳”的概念,指的是由陳王庭傳下的在陳家溝世代相傳的太極拳,其代表為陳長興先生一系的大架與陳有本先生一系的小架。所以也不能因為陳清平姓 陳,他依據趙堡太極拳創了什麼太極拳,就要歸入陳式太極拳的架路。何況忽雷架並非陳清平所創。
陳慶雷先生還具體談到陳清平創忽雷架是根據陳式太極拳的“大架、小架、二路炮拳……融匯創編”。筆者雖不否認在陳鑫及陳子明所出版的《陳氏太極圖說》與 《陳氏世傳太極拳術》兩書中有關於陳清平曾師于陳溝小架拳師陳有本的記載。但我們又不得不看到,在陳清平的親傳徒孫杜元化所著的《太極拳正宗》及陳清平其 他弟子中,卻無任何關於陳清平曾師于陳有本的記載和傳說。所以對陳鑫、陳子明師徒書中的記載也不可全信。即便是對這些記載的真實性不加任何懷疑,陳清平也 不過是受過同族長輩陳有本的指點而已。正如陳鑫《圖說》中所定的“有所得”罷了。並不能改變陳清平做為趙堡太極拳承前啟後一代宗師的地位。所以,若僅僅說 陳清平根據陳氏小架創編了某種太極拳還有那麼一點依據與可能。但若說陳清平是根據陳氏大架、二路炮捶創編了忽雷架,真不知陳慶雷先生所說的這些根據的是什 麼?筆者還從未見過任何記載或聽任何人談過陳清平還會陳氏大架和炮捶。寫史重在寫實,若不然,又與寫武俠小說有何區別呢?
另一方面, 陳清平先生當年在趙堡除了教有不少外姓弟子外,在他的後代中也有傳人。其子陳河陽、侄子陳涇陽及長孫陳鈞都直接學拳于陳清平先生,並成為太極名家。陳清平 長孫陳鈞又傳其子陳乃文。 陳乃文先生無子,也未能將拳藝傳于陳清平先生的其他後代。現在陳清平的後代已不練拳,而陳乃文之拳藝僅傳給了趙堡的陳學忠先生。 陳學忠先生系太極拳名家陳敬柏之後代,現任趙堡太極拳總會副會長,德高望眾,拳藝精湛。筆者近些年曾多次向老先生請教學習。其承練的陳清平家傳太極拳,柔 和自然,古樸典雅,傳統風格明顯。與忽雷架相比無論在練功層次、勁路特點、推手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區別。那麼,如果忽雷架為陳清平所創,為何不將這種像陳 慶雷所講的那樣集大架小架炮拳於一體,結合太極原理融匯創編的太極精粹傳于自己的後代呢?難道陳清平在封閉保守的封建社會就已開明到了“傳外不傳內”的思 想境界,而偏偏獨傳于李景延先生嗎?
至於陳先生又將忽雷架歸入陳氏“小架範疇”,也屬牽強附會之談。記得陳先生發表于《少林與太極》1992年第5期上的“太極忽雷架源說”一文中,是把忽雷 架歸入“既非陳式的大架,亦非小架,而是按層次練功的、能大能小的中等架路”。而在去年的這篇大作中卻不知為何又不欣賞前說中的不大不小適中正好的“中等 架路”,又改為“小架範疇”了。既然說是融大架小架炮捶於一體而創編,為何又要屬小架範疇呢?不知陳先生若干年後還要將忽雷架歸入哪個範疇?若不是信口開 河,還能作何解釋呢?其實忽雷架並不像陳式太極那樣有大架小架之分,它既不是陳式太極拳中的各架路,也不屬於陳式小架範疇。忽雷架就是忽雷架。忽雷架之名也並非本門傳人為標新立異所取,而為當地武術界人士根據其勁路特點、動作形象特徵所送的名稱。既然人們稱其為忽雷架,說明它已不是小架大架或趙堡架,否則又何必稱為忽雷架呢?忽雷架主要是以勁路風格、練功層次方法、動作特點、身法要求等方面與其他流派相區分的。 如果說忽雷架分大小的話,那只是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大小形式變化而已。初期練習要大,大開大合架低步大,求開求穩。逐漸變為小開小合,架高步小,求活求 靈,有一套比較系統的訓練方法。所以不能以點代面地將某一階段練習形式的大小特徵,來作為整個拳架的大小標準來強行地歸入某一大、中、小範疇。
(二)李景延創編忽雷架,證據確鑿,毋庸質疑
忽雷架既非陳清平所創,那麼究竟為誰所創編呢?筆者一貫認為,忽雷架實為太極大師陳清平先生的著名弟子李景延先生,在師傳趙堡太極拳基礎上所創編的另一種太極流派。 9年前筆者在《少林與太極》上發表的首篇介紹忽雷架的文章中有這樣認為的,而在以後發表于《武當》、《武林》、《武魂》等雜誌上的有關文章中也是這樣告訴 讀者的。之所以這樣認為,是筆者多年來長期多方考證所得出的結論。有大量的事實根據,並非主觀想像。更不敢別有用心地胡編亂造,矇騙讀者。其主要根據是:
1、忽雷架同門歷代相傳並公認忽雷架為李景延創編。事實如下:
(1) 筆者自幼在家鄉武陟縣高村,隨忽雷架大師楊虎先生親傳弟子孫慶富、楊興森二位先生學練忽雷架。二位老師都曾說過“是李盾(李景延)把架子變成了這個樣”。 並談過楊虎晚年在其祖籍高村教的拳架也有些變化。現在二位先生的後代孫有才、楊三平能繼承拳藝並均聽說過此事。(2)二位恩師年邁相繼去世後,筆者又隨楊 虎侄曾孫楊興中和楊虎曾孫楊興靖求藝深造。兩位老師也都曾多次說過“忽雷架最初是李景延創編,楊虎對忽雷架的發展定型也有一些貢獻”。 現在二位先生為忽雷架主要傳人和當地著名拳師。(3)80年代以後,筆者曾多次拜訪求教過李景延先生的另一著名弟子張國棟先生之子張寶成先生。張先生所練 忽雷架與楊虎先生一系有些區別。但在忽雷架初創問題上是一致的。張寶成先生曾親口對筆者說過,“聽說是李盾把架變了”。現在張寶成先生的孫子張隨勝為溫縣 著名青年拳師,也曾多次聽其祖父講過李景延創編忽雷架的事。(4)為挖掘整理忽雷架有關資料,筆者曾于1992年秋同楊興靖、張隨勝兩位先生專程去西安拜 訪楊虎先生再傳弟子李玉章先生。談到忽雷架的淵源時,李先生曾說“聽陳應德老師說咱這架是李景延改變的”。當時李先生已身患絕症,一年後去世。但我們當時 搞的錄音資料還保存著。(5)李景延先生已絕嗣無後代。其同族孫子李福周於40年代在西安所教過的北子王學賓、閆高旺先生曾對筆者說過,當年李福周老師也 曾說過忽雷架是他本家爺爺李景延創編的。二位先生現仍健在,談到此事仍記憶猶新。(6)1993年在筆者宣導和同門傳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武陟縣成立了“忽 雷太極拳協會”。這是忽雷架自形成後的第一個民間組織。國內忽雷架各主要傳人基本上都參加了此協會組織。筆者被推舉為秘書長,結識了不少忽雷架傳人。在協 會成立之前的幾次預備會議上,來自溫縣、武陟、博愛、焦作等地的代表一致公議並認定忽雷架為李景延先生所創編。
2、經過多方考證所知,凡練忽雷架者無不出自李景延先生一系。陳清平先生的後代傳人及其他弟子與傳人均無人會忽雷架。
3、李景延先生所創編的忽雷架十一層練法,是忽雷架形成的重要標誌。陳式太極、趙堡太極等均無此十一層名稱練法。凡知道並按此十一層方法練習者,非李景延一系傳人莫屬。
4、李景延創編忽雷架的主要理論來源是清代出版的科技書籍《靈台儀象志》一書。受到書中槓杆、三角、方圓、力學等理論啟發影響所形成。現在本門仍秘存有李景延傳下的清木刻版本和手抄本兩套《靈台儀象志》。
5、李 景延早期所傳弟子拳架與晚年所傳拳架有較大區別。現在博愛縣卜昌村一帶還流傳有李早期所傳的架子,其風格與趙堡太極相似,與晚年改編後傳下的忽雷架區別較 大。表明李景延先生聰明過人,經多見廣,善於改革創新。李先生自幼學過陳式小架,後又投師陳清平先生學習趙堡太極。出師後終生以保鏢授拳為業,結交過許多 武林朋友。晚年又注重總結研究,為創編忽雷架創造了條件。下面一例可證明李景延先生的改革創新精神:
李先生晚年在博愛縣教拳時結識當地拳師趙中元先生。趙習外家拳“試氣捶”多年,但與李較技後對其拳藝十分敬佩,要求學練忽雷架。而李先生卻按太極拳之理將 趙所練原拳架的手法、身法、步法、勁路等進行融匯改編,成為一種集外家拳與內家拳於一體的新拳架。趙按此架練習後技藝大增,成為當地名拳師。現在博愛縣的 呼延存武、魏德乾等先生還練這套拳,並尊李景延為祖師。
6、當 地各派太極名家公認忽雷架為李景延創編。如果以上所說仍不足為證,筆者還可以再列舉一些太極名家對忽雷架淵源的評說。(1)陳伯先先生是陳家溝太極名家, 擅長陳式太極拳歷史及理論研究。美籍華人徐紀先生于1987年在陳溝曾向其瞭解過忽雷架的情況。當時陳伯先先生說道:“(忽雷架)是得藝于青萍先生的一位 李景延先生,創獲獨得一種練法。”(見《少林與太極》1990年第三期)承認忽雷架為李景延所創編這一事實。(2)陳式太極拳大師陳正雷於1997年出版 並入選“中國太極名師經典”著作的《陳氏太極》一書,在“太極拳的源流、發展及演變”一節中寫道“陳清萍傳和兆元(趙堡架)李景延(忽雷架)”。承認忽雷 架是李景延在陳清平所傳太極拳基礎上所創編。(3)臺灣著名忽雷架名家王晉讓先生的著名弟子陳家箴先生,曾于80年代末專程到西安市拜訪陳式太極名家陳立 清女士。當初次見到陳家箴先生演練忽雷架後,陳女士曾脫口而出:“你練的是李盾(李景延)架,也叫抖擻架或忽雷架。”這位名揚武林的陳式太極女傑,也未將 忽雷架的創編歸入同宗長輩陳清平先生名下,對武林朋友還是堅持說真話的。(4)趙堡太極名家王海洲先生與嚴翰秀先生在“杜元化《太極正宗》考析”一文中 (見《武當》1999年2期)在寫陳清萍傳人情況“李景延傳系”時這樣寫道“李景延是趙堡陳新莊人,在當地有鐵胳膊之稱,他在陳清萍所傳的基礎上,結合自 己多年的練習的切身體會,精心改編成一種獨特奇秀的太極拳。現在稱之為忽雷架”。這是趙堡太極名家及太極研究專家對忽雷架淵源的看法。
7、太 極典籍面世,專家公正評說。由溫縣陳氏太極拳研究會編定、溫縣黨政領導為編寫顧問、河南省武術館副館長太極大師陳正雷為主編的《陳氏太極拳志》,是近幾年 出版的一部陳式太極典籍。河南省武協主席、省體委主任遲美林先生在序言中寫道“無論從史學角度,還是文學角度上看,其重大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對本書有 較高的評價。在書中“精英集萃”“歷史人物”一目中,對李景延創編忽雷架的事實做了如實記載。寫道:“其 功夫純正,拳法精絕。後以保鏢為業,江湖上有[鐵胳膊李盾]的美稱。晚年精研拳法,總結畢生積累的技擊精髓,博采諸家之長,又參照清版《靈台儀象志》等 書,取其之理,為拳用之理,對師傳拳架從動作、身法、步法、練習方法乃推手技巧諸方面進行再創造發展,創立了一套風格迥異的太極拳套路,俗稱太極忽雷架。”本書以集體創編為主,很少帶有個人偏見。對忽雷架的介紹評說是客觀公正的。這些太極拳專家在忽雷架的創編問題上,不至於也在欺騙讀者吧!
二、大師後代真相
〈一〉誰是陳清平先生的後代
在《太極拳中之奇葩---忽雷架》一文的按語中,編者寫道:「忽雷架是作者陳慶雷先生十五世祖陳清平祖師根據…… 」這句話告訴讀者,陳慶雷先生的十五世祖是著名太極大師陳清平先生。也就是說,陳慶雷先生是陳清平先生的後代。此說不知是編者查證所得,還是聽陳慶雷先生 口傳。總之與筆者所瞭解的實情有較大出入。
筆者曾于 1993 年在趙堡太極名師陳學忠先生的引薦下,拜訪了陳清平的第四世孫陳運通先生,並查看了其家譜。認定在陳清平的後代中不曾有「陳慶雷」這個名字。但這次看到編 者按所定情況後,似乎又不敢完全相信自己的記憶,又於今年四月初親赴趙堡,又一次查看了還是陳運通先生提供的那份家譜。筆者在陳清平的後代中,認真查遍還 是未找到「陳慶雷」這個名字。倒是陳運通先生的一番話使筆者茅塞頓開,他說:「 陳清平 先生是我的十五世祖,我是陳清平的四世孫,真正的後代。王圪壋村有二支姓陳的與我家是接近一點的本家,但與我們最近的本家是陳溝東邊的東馬村一支。」筆者 又按陳運通先生提供的線索,找到了陳清平先生叔父的後代陳學禮先生。據其提供的家譜得知,東馬村一支是陳清平叔父陳錫章的後代。 陳學禮先生又熱情地陪同筆者到陳家溝查看了陳氏族譜。從族譜上所知, 陳慶雷先生真正的十五世祖應是陳清周先生 (他與陳清平既不是胞兄弟又非堂兄弟) 。所以陳慶雷與陳清平先生的關係,說得簡單點,既非陳清平先生的後代,又非陳清平先生兄與弟的後代,還非陳清平叔父、伯父的後代。只不過是在陳溝陳氏家族 的幾千口人中,與陳清平一支比較接近的同族晚輩而已。
〈二〉 陳銘標先生的後代是誰
陳慶雷先生在文中寫有”我們作為陳銘標的後代”之句。稱自己為忽雷架名師陳銘標的後代,恐怕也是牽強附會之說。 陳銘標先生為陳氏十七世,家居王圪壋村。先從陳家溝太極大師陳延熙學習陳式太極,後從忽雷架大師楊虎學練忽雷架,成為楊虎先生著名弟子。民初曾任湖廣總督 杜嚴護衛,並傳忽雷架于杜嚴先生之子杜毓澤先生。杜毓澤定居臺灣後傳有徐紀等人。 陳銘標先生雖然功夫傑特,可惜英年早逝,在村中僅傳其子鼎新一人,別無他傳。鼎新先生也于二十世紀 50 年代初病故,既無後代,技藝也未傳他人。
筆者曾于 1993 年在王圪壋村陳懷新先生家裏查看其提供的家譜。家譜上所記載的與在村中向人們瞭解的情況是一致的。陳銘標確實已無後代。所以陳慶雷先生與陳銘標先生的關 係,在這裏也不必將所抄家譜示眾證其真偽了。還是簡而言之, 陳慶雷先生不是陳銘標先生的後代,而且據家譜所載他連陳銘標先生曾祖父的後代都算不上。據說當今武林界一些人,為了提高個人聲譽,擴大影響,以便能成為萬 人仰慕的「大師」,常常不擇手段,以似有似無、似是而非的八杆子也打不著的關係,與古今名家、大師攀宗認祖,或以掌門、關門弟子、後代傳人自居,已屢見不 鮮。 陳慶雷先生是否也屬此應懷疑之物件呢?難怪一些有識之士提出武林界也需「打假」,其呼聲不無道理。
三、 陳慶雷先生忽雷架業師究竟是誰
陳慶雷先生近些年已在《少林與太極》上發表了幾篇與忽雷架有關的文章。在其師承方面除了以陳清平、陳銘標這些太極大師名家的後代自居外,始終未提及自己的 忽雷架老師為誰?是無師自通,還是另有它因呢?細心的讀者可從其文中的個別詞句中搜尋出一點其師承的蛛絲馬跡。如在《少林與太極》 1992 年第五期的 《太極忽雷架源說》一文中,曾有「正如家傳之語」句。從「家傳」二字,再聯想到自稱為其「祖上」的陳清平、陳銘標二位先生,似乎透露給讀者一個資訊,那就 是陳慶雷的忽雷架拳藝必自家門所學無疑。但究竟學於誰?誰是他的業師?大家一定還是個謎。在這篇《太極拳中之奇葩---忽雷架》中陳先生還是未說出這個謎 底。倒是編者幫助陳先生道出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業師,「 陳先生自幼學練忽雷架,深得家叔的精心指點,在家叔所傳的每招每式中的位、角、線、點以及「要勁」方面有較深的理論與修煉」。很清楚,按編者所說陳先生的 業師應是「家叔」了。既然是「家叔」,必定姓陳無疑。但大名又不知為誰?編者幫助的還是不夠徹底。筆者實在忍不住讓大家再猜這個「謎」了,在這裏願意徹底 談談陳慶雷先生的業師與「家叔」問題。
陳慶雷真正的業師應為忽雷架一代名師第三代傳人楊紹舜先生。是忽雷架大師楊虎先生的侄孫,為楊虎在楊家的衣缽傳人。自幼隨其三爺楊虎學拳,19歲就協助楊 虎先生在溫縣、武防、博愛等縣教拳,弟子眾多。日本侵華後才返鄉務農。上世紀60年代初,始又在王圪壋村義務教拳。 陳慶雷先生也是在此期間,與村中許多年輕人一齊隨 楊紹舜先生學的忽雷架。現在王圪壋村凡練忽雷架者無不與楊紹舜當年的傳授有關。 楊紹舜先生之子、國家離休幹部、忽雷架傳人楊興中先生曾氣憤地對筆者說:「陳慶雷的忽雷架完全是跟我父親學的,現在他說是跟他『家叔』學的,真是連一點武 德都不講的昧良心話!他的幾個本家叔叔誰都摸底 ,問問村裏人,誰見過他們練忽雷架?」楊虎曾孫忽雷架傳人楊興靖先生也告訴筆者:「陳慶雷基本上與我一起跟我三伯 ( 楊紹舜 ) 學的忽雷架。七四 (1974) 年我三伯去世後,他就間斷不練了。九一 (1991) 年美籍華人徐紀先生來訪後才又恢復,還讓我給他正過架子。他的幾個本家叔叔和我們居住的都很近,十分瞭解,既不會忽雷架,更沒教過任何人。」以上兩位楊先 生所說與筆者在王圪壋村向其他人所瞭解的情況是一樣的。 楊紹舜先生才真正是陳慶雷先生的忽雷架老師。只因為他姓楊,故陳慶雷就不願提及。
至於陳慶雷先生之「家叔」,筆者都曾與其有所接觸,可以再略說一二。前幾年為了挖掘整理忽雷架有關資料,筆者曾遍訪忽雷架所流傳過的地方。為了搞清楊虎先 生著名弟子陳銘標先生的生平事蹟,曾多次拜見陳慶雷先生當時僅有的三個家叔。一個是陳印新先生。老先生耿直健談,告知幼時曾跟其伯父陳銘標學過一點忽雷 架,但沒練多長時間就未能堅持下去。其伯父病故時才十幾歲,以後再未練過,也不曾教過人。筆者曾再三請老先生練上幾招但他說「確實一招也練不成了,只是你 們練時我還可以看懂」。 陳老先生因「歷史問題」於上世紀50年代初就一直在大西北勞動生活。後又定居西安長子家裏。80年代末才年老返鄉定居。陳慶雷的另一位家叔是陳丙新先生, 系陳印新之胞弟。在學拳方面,曾告知,幼時在學校 (文化學校)學過一點陳式太極,但早已忘完,沒學過忽雷架。還有一位家叔是陳懷新先生,為陳慶雷先生親叔父,年齡略小於前兩位。老先生熱心于陳氏宗族事 務。告知在拳術方面因幼時世道己亂,未學過太極拳。三位老人家都在近幾年先後去世。但他們那種實話實說樸實耿直的品德,給筆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家叔」的 情況大概就這些。不知編者所說的對陳慶雷先生「精心指點」並傳給「每招每式中的位、角、點、線及『要勁』」這些精細高檔東西的是指以上哪一位「家叔」,或 者另外的哪位「家叔」。
在武術界爭師承爭祖師,沒有哪個門派比太極門更為激烈。但也確實事出有因。因為那些有爭論的先師們多已作古幾百年,時間久遠,當事人已不存在,缺少人證和 詳實的資料,難免人們會有不同的看法和爭論。然而我們要考證陳慶雷先生的師承就容易多了。因其業師的子侄及同學者、旁觀者還大都健在。所以,如果編者能持 嚴謹負責的態度作一番調查瞭解,就不會寫出那個以「家叔」代替「業師」的按語。其實陳先生對自己的業師是誰最清楚。希望能如實地告訴讀者。否則陳先生一旦 日後成為「宗師」或「大師」,是否也會像歷史上的一些大師一樣,讓後人去無休止的爭論探討其師承呢?
四、忽雷架到底有多少層次與功法
陳慶雷先生在文章中寫道,「此拳是以階梯式逐步加固加深的功法,它分為十五個層次十五種功法、一套架路。」筆者並不否認有明顯的層次之分,分層而練的確是 忽雷架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忽雷架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但由李景延先生創編傳下的忽雷架到底有多少層次與功法呢?筆者自幼學練忽雷架,近些年尤重視忽雷架 形成發展史及拳理研究。在武陟縣、溫縣相繼成立的忽雷架協會與研究會組織上,筆者被分別推舉為秘書長和副會長之職,有幸拜訪接觸過許多忽雷架前輩與傳人。 無論是楊虎先生親傳弟子孫慶富、楊興森先生,還是楊虎曾孫楊興靖,楊紹舜先生之子楊興中先生,以及張國棟之子張寶成先生等,凡談到忽雷架的層次,他們也只 說最多有十一層次,從未聽說還有十五層之多。實際上忽雷架的十一個層次,從九層就已進入高深境界。自忽雷架形成後的一百多年間,能練到十層「朝」者已不多 見。而能功達無形無象,空靈虛無的十一層「哲」化極頂境界者更是鳳毛麟角,非極具天賦與非凡毅力者而不能達到。真不知陳先生所說的十五層次,還能練到一個 怎樣的高深莫測的「超人」境界。
至於功法,忽雷架是以套路與推手練習為主,傳下的輔助性功法僅有幾種。所謂十五種功法,純屬無稽之談,根本沒有那麼多。其實陳先生在《忽雷架源說》一文 中,也只說有十一層,並未說十五種功法。記得 1991 年徐紀 先生來訪時,陳先生也是積極主動地向徐先生介紹有十層練法,也未說十五種功法。這在徐紀先生後來發表于日本的《武術》(1992年夏季刊)及《少林與太 極》(1992年6期)上的有關介紹忽雷架的文章裏可得到證實。然而事隔幾年卻忽然又拋出十五個層次與十五種功法。是當時為了藏秘有意不說實話?還是陳先 生近幾年又有新的發明創造呢?是陳先生的「家叔」所秘傳?還是楊紹舜先生獨傳于陳先生?即便是「家叔」會忽雷架,傳于陳先生這些高層功法絕技,那麼從「家 叔」再往上追,不也追到了陳銘標先生之師楊虎先生了嗎?楊虎先生的後代傳人怎麼不知道這兩個「十五」的高層功法呢?難道楊虎先生會心地無私地將這些高層功 法獨傳于陳銘標先生?若為楊紹舜先生所傳,估計老先生也不會只傳給陳先生這個愛徒而不傳于其子侄後代。最後,筆者還是非常想聽聽陳先生講講十五層次中的後 四層名稱及練法。至於十五種功法,陳先生只要能講出其中的七、八種確實屬於忽雷架先師傳下的功法,筆者將會完全信服「十五種功法」之說是千真萬確的。同時 也將會重新考慮再次拜師學藝的問題。
五、故弄玄虛的所謂「秘傳秘練」
陳慶雷先生在文章中曾兩次談到忽雷架的流傳情況。在首段中寫道「多年來在我王圪壋村(陳家溝東鄰)僅極其少數人家秘傳秘練,被人們鮮聞鮮見。」而在末段再 次重複「因老一輩保守被人們鮮聞鮮見,只在陳家溝王圪壋村極少數人家秘傳秘練。」這兩段話,陳先生莫非是為了增加人們對忽雷架的神秘感,突出只此幾家,稀 少為貴,別無可求,而極其少數人家中,又以陳先生所練的「陳氏世代家傳忽雷架」為正宗,要想學練忽雷架當然要找「正宗傳人」這樣一個目的。 陳先生這種急於將「家傳秘練」的忽雷架發揚光大的精神實在可佳。筆者本不應該對此再說三道四,但僅只在王圪壋村極少數人家秘傳秘練的說法,又實在與筆者所 知道的忽雷架流傳情況有著不小的懸殊。故每讀此兩段,總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況且實事求是也是共產黨一貫宣導的優良作風。基於此,筆者不得不對忽雷架 的傳播情況說上幾句。
忽雷架宗師李景延先生,由於家境貧寒,在未出師前為了謀生,恩師陳清平就將他介紹到陳家溝之北鄰村南孟豐村一趙姓富戶家教拳護院。他出師後,終身以保鏢教 拳為業,但早期弟子基本上還是以趙堡架為主。晚年創編忽雷架後,名聲更大,求學者日眾。在舊治懷慶府一帶教過的地方很多。現在溫縣、武陟、博愛等縣還有不 少人仍在承練著李在清末就已在當地傳下的忽雷架。 李先生去世後,其著名弟子楊虎除受師之托代師傳藝于李所開創的各武場外,又在各地新設了許多拳場。如武陟縣的渠下村、高村,懷慶城,博愛縣的楊廟、許良、 磚井等村鎮。 楊虎 先生晚年,正值民國時期宣導國術,武風頗盛。其著名弟子謝功吉、陳銘標、楊紹舜、陳應德、王立賢等拳藝日精。他們或助師巡場教拳,或執教於官府鄉村。據楊 虎先生的孫子、現已年近八旬的楊紹尹先生講,「當年來請我爺爺教拳的人很多,有抬轎的,有車接馬送的。在懷慶八縣教下的拳場不下幾十個,加上徒弟教的拳場 就更多了。我爺爺每巡視一遍拳場,大概需月餘。當年教過的地方,現在還能承練並與楊家有聯繫的村莊還有十幾個。祖籍沁陽縣徐堡村(現隸屬溫縣)後移居臺灣 的著名忽雷架傳人王晉讓先生,系楊虎再傳弟子。他經常在臺灣向弟子講述楊虎當年攜弟子陳應德、謝功吉等到徐堡村巡場傳拳情景。
可以說,忽雷架于清末形成以後,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較強的技擊特色,享譽武林並迅速盛行于懷慶府一帶。它的發展勢頭,不次於當地任何一個拳種。不但如此,忽 雷架在20年代前後,還走出了懷府一隅之地,逐漸流傳於國內一些地方。 謝功吉先生在袁世凱當政期間,曾被袁聘為武師,教過袁之子袁克定、袁八寶等人。 陳銘標先生于民初曾南下湖廣,任湖廣總督杜嚴的護衛,並教總督之子杜毓澤先生。 陳應德先生在30年代前後曾在陝西興平縣教拳。 李景延先生族孫李福周 先生,於40年代在西安市著名律師李玉峰幫助下,在西安開辦武館,教有咸陽公署專員之子及王學賓等人。 陳應德先生弟子李玉章先生,也於40年代開始在西安市教拳,傳有馬和、康立法等人。李景延另一著名弟子張國棟先生,居住于王圪壋北鄰村陳新莊村,在20年 代前後曾在溫縣、武陟教有不少弟子,1929年在溫縣舉行的武術比賽中獲勝,同年被推舉參加在開封舉行的河南省武術大賽,奪冠後被河南大學聘為武術教練。 1933年病故後,其子張文成繼任在河大教拳。50年代以後,忽雷架著名傳人杜毓澤、 王晉讓 先生,開始在臺灣傳授忽雷架。二位先生的弟子又相繼將忽雷架傳播於日、美及東南亞諸國。這怎能說忽雷架只在一村幾家「秘傳秘練」呢?難道陳慶雷先生真的對 這些傳播情況一無所知嗎?
六、醉翁之意
對於在按語中出現的問題,筆者不能懷疑是編者帶有某種個人偏見所造成,只不過是受矇騙而已。不知者不為過,只需提高警惕就是了。而陳慶雷在文中多處出現的 歪曲失實介紹,卻並非偶然。其實,陳慶雷先生對李景延先生創編忽雷架這公認的事實並非真正不知。對他本人與陳清平、陳銘標的確切關係也不是不清楚。對忽雷 架到底有多少層次與功法也並非不瞭解。對忽雷架的流傳情況也並不是不摸底。對他本人的忽雷架業師更不會記錯。醉翁之意不在酒,將忽雷架歸為陳清平所創,是 與謊稱自己是陳清平的後代、陳清平為其十五世祖相聯繫的。要告知人們他實屬「忽雷架嫡系傳人」,正宗無比。將自己說成是陳銘標的後代及以「家叔」取代「業 師」則是為了證明忽雷架在自己家根深葉茂,綿綿不絕,世代相傳。至於編造忽雷架層次之多、功法之繁,莫非是為了突出「正宗陳氏家傳忽雷架」的神秘之感。顯 而易見,陳先生為了達到成為「陳氏家傳忽雷架正宗傳人」之目的,可謂用心良苦,絞盡腦汁。然而,歷史是公正無情的,它不以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希望陳先 生能夠尊重歷史事實,稟棄私心雜念,擺正自己真正的位置,團結同門,為把忽雷太極拳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發揚光大,造福人類而做出應有的積極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