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山西絳州關於王宗岳考證的真實性
---- 兼與楊志英先生商榷
海南 李師融
一、王宗岳考證是太極拳源流的關鍵,必須認真討論
《太極》雜誌2010年第五期發表了李萬斌先生的《太極拳史研究的最新突破》(簡稱“突破”)初步報導了山西新絳縣源流研究者劉曄挺先生在王宗岳家鄉,作了五年以上的深入調查。這是一項值得社會關注的重要報導,希望引起太極拳界一切關心源流的同仁,共同把此項研究做好,學術研究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就要經受社會實踐的檢驗。歡迎各種不同意見的朋友們,提出“言之有據”的學術批評。
李萬斌先生的報導,並非他個人的認識,而是代表五位源流研究者的共識,由萬斌執筆而已。早在去年5月,山西劉曄挺先生通過網絡聯繫,和筆者建立了學術交流的合作關係。他無私地向我提供了一批批的重要資料,目的是爭取更多的源流研究朋友,群策群力把這一重大研究做得更好,為太極拳源流的正本清源貢獻力量。他的公心和誠意感動了我,我不顧年邁,仍願意盡力支持。同時,也約請知己朋友萬斌先生參與此項研究。成為一個三人研究小組,保持長期的網上討論會商。廣西南寧的嚴翰秀老師是資深的源流研究專家,2004年曾專程到山西省陽城縣、太谷縣,調查王宗岳的生平和籍貫,他通過了調查,對此最有發言權。其調查結果初步刷新了一些不確切的史料,陽城縣根本就沒有宗岳的活動史料,只不過是王宗岳從太谷到鄭州旅途中經過的一個地點,太谷縣雖然有一些經商活動史料,但是沒有王宗岳的墳墓,也不能說明王宗岳的籍貫就是太谷,真正的籍貫必在其他地方。劉曄挺先生又將全部調查資料提供嚴老師審閱,取得嚴老師的認可。9月,我又將萬斌先生執筆的《太極拳史研究的最新突破》,通過網絡傳給上海的拳友張森生先生(上海川沙中學高級教師)。張老師極為重視,於國慶長假期間專程乘飛機來到劉曄挺的家中,實地考察了一切調查證據。最後與曄挺先生結為知己的新友,歸程時,對劉曄挺先生表示:“陳家溝的'發源地',假的就真不了,新絳縣的王宗岳考證,真的也假不了”。張森生的實地再考察,說明了“真金不怕火”,經得起素不相識的外地朋友嚴格檢驗。
王宗岳的考證是太極拳源流大論戰的焦點。因為有了明代王宗岳的存在,清初的“陳王廷創拳說”就沒有立足之地。有了王宗岳的真實證據,張三豐首創太極拳(十三勢)的歷史事實,就有更充分的人證和物證。因此,以康戈武先生為代表的武術界官方和權威,就拼命否定王宗岳的業績和其人的存在。
有關王宗岳考證的真假交鋒,是一場不可避免的說理鬥爭。新絳縣的王宗岳考證,是真還是假?王宗岳是實有其人,還是一個符號?只有通過這場大論戰,真理戰勝了虛偽,才能立身於不敗之地。“真金不怕烈火,真理不怕反駁”。李萬斌先生髮表的論文,就是希望康戈武先生及其支持者,能拿出“言之有據”的論證,做出應有的學術論戰,雙方都應該向社會交出明確的答卷。
二、山西絳州王宗岳實有其人,證據確鑿
真假源流觀的論戰,不能各說各的,必須針鋒相對展開辯論,必須有一個裁定是非的客觀標準。公正的結論必須具有以下條件:
1、“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爭論的雙方都必須擁有自己的調查資料,以事實說話,不能依靠“想當然”來辯論。沒有證據的爭論,應該判定為失敗。
2、確認一個結論,必須擁有兩份或以上同源異流的證據相印證,並與歷史事實相符合。孤證不能作結論,傳說不能作結論。不能形成結論的某些觀點,應服從具有結論的觀點。
3、古代的史料主流是正確的,但也存在某些糟粕。考證的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有了以上的鑑定規則,任何人都可以獨立思考判斷真偽。
山西省新絳縣的王宗岳考證,就是嚴格遵循以上考證原則而立論的。
第一、立足於王宗岳家鄉的實地調查:劉曄挺先生就是王宗岳的家鄉人。也是王宗岳拳藝的當代傳人。向王宗岳後人(王武辰等)調查,具有極為優越的條件,而且已經進行了五年以上的調查,收集的材料很多。比外地的考證者,具有更多的發言權。
第二、堅持以兩份同源異流的證據互相印證,符合歷史事實而作結論。以王宗岳親傳弟子蔣發傳下的史料,(趙堡太極拳的史料)為第二份同源異流的證據。例如:趙堡傳人鄭悟清的有關論述:“明代萬曆年間,有山西陽城王宗岳者一行二人,有太行經趙堡渡黃河赴鄭州檢查生意。住宿趙堡,偶爾看見有練拳者,在店中議論,穿紫花布衫的天資好。被店主人聽見告知蔣發。蔣發當時求店主人同去見客人,經多方懇求允收門下。約定日期由鄭州回來,同路上山西學藝,歷時七年,蔣發忠誠於老師家庭,如同父子。因師年高,由師姐代師傳授藝術。因此,人稱趙堡太極拳為大姑拳。
王宗岳老夫子無子,只有獨生女兒。對太極拳有高度修養。人稱“華北大俠“。寫有《太極拳論》等著作,傳授藝術重選賢而教。傳授拳藝給女兒和鄭州孫某(因名字失傳,拳藝亦不傳人)。晚年傳授蔣發。”(引自《武當》雜誌創刊十週年精華本下卷,第154頁)
與劉曄挺先生從山西王氏後人調查的結果,非常吻合:王宗岳的父親是王祖通,一生經商;長兄是王宗行,暴病而早逝於太谷。宗岳無親生兒子,後收養長兄的孤侄王臣直為嗣子,傳宗接代。獨生女王薇,得太極拳真傳。曾代父授藝於蔣發。王薇後嫁本縣韓家巷望族的韓傑。有子三人:韓雲、韓霖、韓霞。韓雲、韓霖都得母親的太極拳真傳,並得外祖父宗岳的指點。但韓家富有,以文為主,不以授拳為業。韓霖曾將其家傳太極拳真諦,授予友人傅山(傅青主),傅山創“子午太極拳”在山西流傳。王宗岳的後人也在家族內秘傳其拳藝,據王氏的現代傳人王武辰追述:王氏的太極拳,從王臣直起一直在家族內秘傳,經過王五興、王谷維、王豐慶、王登科、王學恭七代,才開始向社會外傳,王學恭(1761—1841)傳劉更子(約1800-1875),劉更子傳南福勝(1844-1921),南福勝傳李連成(1888-1933),和王懷明( 1892—1982)》王懷明傳葛書元(1893-1968),葛書元傳孫蘭亭(1902-1973)。孫蘭亭的弟子較多。劉曄挺先生是孫蘭亭的再傳弟子。
王宗岳的身世,具有王氏後人和蔣發傳下的史料,為兩份同源異流的證據完全吻合,是無可非議的真憑實據。
王宗岳的師承也是考證的一個重點。據蔣發傳下的史料,只知道是“雲遊道人”傳王宗岳,“雲遊道人”具有張三豐的八首拳訣和四篇要論為信物,並授予張三豐的拳技真諦,是張三豐的正宗傳人無可懷疑。但是,他與張三豐的傳承關係,還需要進一步考證。通過王氏後人的調查,有一點重要的線索,因為“雲遊道人”曾經向宗岳自報過他的姓名,據王氏後人向劉曄挺提供的線索,“雲遊道人”的姓名是“劉古泉”。筆者於2003年8月到武當山參加學術研討會。曾向邯鄲張興洲先生查詢過“雲遊道人”的姓名。張興洲先生年輕時曾向王宗岳的後人王劍鵬學拳。據張興洲說,王劍鵬也說是“劉古泉”。這兩份口碑,都出自王宗岳的直系子孫,可信度較高。可視為兩份同源異流的證據,而且非常吻合,由此可以確認。“雲遊道人”確實對王宗岳說,自己就是劉古泉。然而,還要查對張三豐的史料,有沒有劉古泉其人。據查,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道士任自垣撰寫的《大岳太和山志》,其中《張三豐傳》有云:“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歷遍諸山,蒐奇覽勝。曾對耆舊語云;吾山異日與今日大不同矣!我且將五龍、南岩、紫霄,去荊榛瓦礫,且初創焉。命邱玄靖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岩,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此文確認,劉古泉是張三豐的親傳弟子。據史料,張三豐初入武當的年代是洪武二年(1369年),劉古泉已是成年人了。假設是20歲吧。而傳拳王宗岳的年代是嘉靖26年((1548年),相距179年,再加上20歲,那麼,劉古泉應該是199歲了。張三豐的弟子中沒有如此高壽的人。因此,劉古泉不可能親自傳拳給王宗岳。據劉曄挺訪問王氏後人的說法,“雲遊道人”是年富力強的壯年人,不是二百歲的老年人。由此判斷,雲遊道人不是劉古泉。但是,雲遊道人傳給王宗岳的拳法及張三豐的拳訣、“四要論”都是張三豐的真傳,沒有虛假之嫌。由此認為,雲遊道人是劉古泉的正宗傳人,根據道家“言祖不言師”的規矩,雲遊道人隱去自己的姓名,以師祖劉古泉的名義授拳。根據云遊道人與劉古泉相距的年代有179年之遙,假設劉古泉及其弟子都能長壽百歲,雲遊道人只能是劉古泉的再傳弟子,即是張三豐的第四代傳人,王宗岳則是張三豐的第五代的傳人。是傳入俗家的第一代傳人。解決了雲遊道人的真實身份,就有根據地闡明張三豐傳王宗岳的具體傳承關係。
判斷一個歷史人物是否存在,主要看以下資料:有明確的籍貫、生卒年代。師承和傳人生平事蹟。主要著作。幾方面都具備就可以確認其人存在。山西新絳縣的考證已經明確王宗岳是新絳縣思賢里王莊村人,生卒年代是1525—1606年。家庭成員脈絡清楚,在太極拳史上,是張三豐的第五代傳人,著作有《太極拳譜》,為歷代太極拳名家所推崇。吳式太極拳名家徐致一先生在1927年著《太極拳淺說》一書中說:“三豐之後,得其真傳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見稱。王氏述三豐遺論,著《太極拳論》、《行功心解》等多篇,說理精妙,言簡意賅。今所流傳者,實宗其說”。楊式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武式太極拳名家李亦畬先生、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等,都有極高的評價。否定王宗岳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戈武先生一人。目的是為了扶植陳王廷為“中國太極拳創始人”,其篡改歷史的用心路人皆知。歷史已經證明,“陳王廷創太極拳”、“陳家溝是太極拳發源地”的虛假源流觀,都被國家否定了。康戈武先生在源流大論戰中已是敗軍之將,現在還妄想否定眾望所歸的拳聖王宗岳,簡直是“蚍蜉撼樹”談何容易。這也說明,王宗岳的歷史功績和威望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
三、“太極拳”的名稱何時開始出現?
楊志英先生在《太極》雜誌2010年第六期發表了《對<太極拳史研究的最新突破>的兩點質疑》。文中提出:“太極拳的名稱於清末才出現,它怎麼能夠穿越時空,惊現於數百年之前呢?”試問:楊先生是否看完了各派的源流資料?如果僅僅看了永年的資料,而不顧其他史料,就大膽提出“太極拳名稱於清初才出現”的論點,未免太幼稚了。1998年《武當》雜誌 第八期,全文公佈了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王柏青編著的《太極秘術》,此書著於清雍正六年。其中載有蔣發的《太極拳功》。文曰:
師傳曰:“太極行功法,在調陰陽、合神氣,止心於臍下。”乃曰:“凝神斂神入氣穴,使陰陽交感,渾然一炁。” 夫太極拳者,靜而始動,動而至靜,動靜相因,連而不斷,神形互依意氣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學者不二法門也。
除了蔣發明確寫出“太極拳”三字之外,書中還發表蔣發的弟子邢喜懷著《太極拳道》、《太極拳說》,張楚臣的《太極拳秘傳》。現將邢喜懷的《太極拳說》全文引出如下:
太極拳說 邢喜懷
夫太極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極。先天者,太極之一氣;後天者,分而為陰陽。凡萬物莫不由此。陽主動而陰主靜。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陽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端。體像有常者可知,變化無窮者莫測。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極之理,無乎不在。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陰陽之氣,修身之基。上陽神而下陰海,合之者而元氣生。左陽腎而右陰腎,合之者而元精產。背外陽而懷內陰,皆合者而元神定。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本乎陽者親上,本乎陰者親下。是則手以陽論,腳以陰名,相合者而身自靈。虛實分而陰陽判,動靜為而陰陽變。縱者橫之,剛者柔之,來者去之,開者合之,無非陰陽之妙理焉。
然陰陽和合,斯理孰持?勝負兩途,斯驗孰主? “一判陰陽兩極分,聚合陰陽逢在中”。是以雲,其妙者“一”也,其竅者“中”也。
夫太極拳者,性命雙修之學也。性者天,上潛於頂,頂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潛於臍,臍乃命之蒂。故知雙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為其中使,而有所驗。動之始則陽生,靜之始則柔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剛生。陰陽剛柔,太極拳法四肢義通。且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剛柔之中,復有剛柔,故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太剛太柔,少剛少柔。太極拳之手八法備焉,曰:“掤、捋、擠、按、採、挒、肘、靠”。“一” 以“中” 分而陰陽出,陰陽复而四時成。“中”為生化之始,合時成用,五氣行焉。東有應木之蒼龍,西有屬金之白虎,北陸玄龜得水性而潛地,南方赤烏得火氣而飛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剋,太極拳腳之五步出焉。曰:“進退顧盼定”。
夫太極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氣,手運八法之靈技,腳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內外與意合,節節貫串於一身。因而萬千之變,無乎不應。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則無窮,太極拳之所寓焉。俾使學者默識心通,故為說之而已哉。
從以上的拳譜觀之,“太極拳”的名稱,在明末的蔣發後期已經出現,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是為註釋張三豐六首拳訣的歌訣三、四而譜寫,原文沒有標題。王宗岳去世後,蔣發將此文單獨抽出,賦予《太極拳論》的標題,在文末加上“ 是為論 ”三字。蔣發在《太極拳論》之後,留下按語:“此論句句切要,並無一字陪襯。非有夙慧之人,不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功夫耳。”這就是蔣發首先給予“太極拳”命名的證據。
王宗岳時代的拳名,稱“十三勢”,然而從蔣發命名“太極拳”以後,王宗岳的後人,從清代至現代,都稱為“太極拳”。“十三勢”的名稱早已忘記,劉曄挺先生向王氏後人調查所得的古拳名,就是“道士太極拳”。這是王氏後人的說法,並沒有超越時空的意思。
四、“王林楨”就是王宗岳
劉曄挺先生從王氏後人的調查中得知,王宗岳的父親是王祖通。其長兄王宗行。說明其父是“祖”字輩。下一代是“宗”字輩。所以,“宗岳”就是本名。“林楨”就是表字。“王林楨”的名稱,是蔣發傳下來“王老夫子”的表字,為趙堡一派傳人所公認,杜元化在《太極拳正宗》一書,正式以文字公之於世。“王林楨”就是王宗岳,是蔣發傳下的歷史證據,無可非議。
古人的本名和表字的命名。是由古人根據自己對某一個名稱的鍾愛而選擇的。既可以將“名”和“字”以一定的涵義聯繫起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鍾愛而選定,楊先生所提出的十種格式不是法律,不能作為人人必須遵守的規定。歷史上古人的“名”和“字”,互不相關者不乏其例。例如:張三豐的姓名有:張通,張全一、張君實,張三豐、張三峰。可以說其“名”和“字”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孫中山的本名是“孫文”,字“逸仙”。其“名”和“字”也沒有什麼聯繫;唐宋八大家的韓愈(768—824),字“退之”,其名和字也沒有任何联系。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不論古人或今人,每個公民都有自己的姓名權,自己認定的姓名應該得到社會的保護和尊重,不受詆毀和侵犯。對於自己的朋友、長輩、老師、先賢的既定表字,應該尊重,亂提意見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王宗岳是六百年來深受歷代太極拳宗師的尊重的先賢,其親傳弟子蔣發向後人傳達,“王宗岳字林楨”是一個歷史事實。歷史事實與主觀推測相矛盾,應服從歷史事實,不能亂改古人的姓名。
康先生及有些人企圖推翻王宗岳的歷史功績,讓清代的“陳王廷”取而代之,或者樹立“武禹襄”取代王宗岳的“拳聖”地位。其目的是否定我國明代的太極拳歷史和文化遺產。所以,其倒行逆施必然受到一切愛國愛史人士的抵制。然而有些武派傳人覺得康先生對武派的發展很關心,很有利。可以成為互利合作的盟友。參加到否定王宗岳的行列,站到“數典忘祖”的陣營,令人痛心。為什麼說是“數典忘祖”,武派太極拳的拳技和拳理,都是遵循王宗岳的理論指導,武禹襄的《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其中的原文絕大部分是抄引王宗岳的拳譜,沒有多少創新之見。這樣的理論水平不可能超越王宗岳的歷史地位。忘記王宗岳教導之恩,企圖取而代之,就是“數典忘祖”的不義行為。希望這些受到迷惑的人,不要盲目跟隨康戈武先生的誤導。是所忠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