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拳論中﹐此「六合」﹐皆有詳盡的記述﹐大概練拳者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雖然知﹐惜與拳架並不相吻合。蓋相合的拳架﹐ 在一動時即可看出﹐因架是受氣而成﹐不是架去領氣而出。
凡是六合的拳架﹐在未動之先﹐即已六神合一以陽注陰。 (六神—靈臺﹑心竅﹑陰 竅﹑玄關﹑腎竅﹑仙骨。)而使陰抱陽﹐成構精之象而潛之。動而變陰而化陽。在盤架時此種合勁完全注於竅內﹐(竅走神經交叉處。)並非從口頭上知道。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及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就算對拳完全清楚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多數習拳者 本身﹐對「心﹑意﹑氣﹑力。」完全模糊不清﹐認識並不太正確﹐那麼練起拳來﹐完全是兩回事。就以全身放鬆而盤架之例看﹐根本與「六合 」是相反的東西。其次還有盤架時﹐先將前腿邁出﹐再轉身出手﹐此種練法是否與拳論中所說:「手足齊到才為真。」的這句話是相反的東西﹐種種之例證﹐可說不勝枚舉。故我武術漸漸淪為不能實用的地步﹐反而不如跆拳﹑空手道之類的東西為實用﹐尤以太極拳更為甚之。主要原因﹐就是拳勢完全脫離了「六合」的要求﹐而走入了松﹑空之境﹐就是在推手時﹐也是採用闖入的推法﹐步入弓尖﹐力出於肩膀上﹐而不是勁發於肩窩內。兩胯不合﹐腰勁與陰蹻﹑胎元分散﹐故發勁一出即完﹑即斷﹐不能成為整勁﹐也不能構成圓勁﹐與所謂綿綿不斷之論﹐更相違背。所以一發即散﹐散即為斷﹐一斷即與太極相違﹐手足因與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肘與膝﹑肩與胯﹐亦因步子邁的大﹐而使勁氣上下分散﹐ 總之外三合相違﹐內三合根本談不上合﹐此為習拳者應該靜心思考﹐不要為成見所累﹐不要為自己的優越感所累。去發掘科學的真理﹐及弘揚 我固有的文化哲理﹐融化成一種完整的思想﹐加強信仰﹐以增浩然之勁氣﹐不悉大家的看法是否亦復如此?
太極拳為內功拳﹐內功拳最重要者不在於架勢﹐而是以精神合一貫注於內竅之中﹐而與架勢配合而練。開始時定要知悉人身的結構﹐及內竅外 穴的關係﹐甚至天地生化的哲理。關於這一方面的論述﹐不是三言兩語即能解釋與論述清楚的。而現在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將此統一合成 的六神元真注於竅內﹐及如何與拳架相配而練。經云:「天地之中﹐其起於中乎。是以乾坤屢變﹐而不離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則盛﹐月中則盈﹐故君子貴中也。 」然在拳術裡亦謂「中定」﹐然此「中」﹐並非指的心臟﹐而是指的脊骨中的玄化規而言。此規有三: 一在項骨內﹐一在腰椎內﹐一在仙骨與尾閭間﹐分為上﹑中﹑下各有所伺。在初練拳者﹐最好先以由下面之玄化規練起﹐因此規與胎元(下丹田)﹐及陰蹻皆有直接關係﹐將六神合一的元真注於此竅﹐再以胎元之氣溫而養之﹐配合拳架而練﹐功夫當可收立竿見影之效。然現在習拳者﹐多不知之。雖拳經略有所述﹐卻引不起學者的注意﹐殊為可惜。在拳書內此項論述甚簡﹐只曰:「內胯裡收﹐如抽絲然。」只此寥寥幾字而已﹐並未詳細解釋﹐其實這兩句話雖短﹐可是它具有所有武術之秘。凡習內功者﹐開始絕對離不開它﹐蓋此功是凝聚下盤元真之中竅穴﹐它可將所結之元真傳導於兩膝兩足﹐並可藉下盤之沈勁﹐傳導於兩肩兩臂以及兩手。可是這種以元真之氣習拳時﹐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步法的配合﹐如果不用三元步法﹐而只相信前弓箭步﹐是難以練成內功。因為前弓箭步正是練此功的剋星﹐它很容易使仙骨與真氣穴鬆開﹐而不 能凝聚。所以此處在習拳時﹐要始終結聚著﹐步法要藉腰勁的旋扭而上﹐勁氣綿綿不斷的練下去。拳書上的綿綿不斷﹐皆指招式上的連續而言 ﹐並非指玄化規與真氣穴的勁氣而言。其實招式可斷﹐此處勁氣不能斷﹐所謂斷而不斷﹐正是拳術變化的最深奧處。此種功夫習練如有六個月﹐六合之勁可以扎基。何謂六合勁﹐簡而言之﹐即擰裹﹐鑽翻﹐螺旋﹐崩炸﹐驚彈﹐抖擻。在這些勁勢中﹐全與三元步有關﹐如果此種步法走 對﹐而成習慣自然﹐所謂之內三合外三合的勁氣才能集中於竅內。勁發為整﹐為圓﹐此整勁﹐圓勁即是太極拳內所謂之渾元氣﹐及太極拳功開 始的練法﹐松﹑空﹑散﹐是練此功之大忌。希同門細審之﹐練時應仔細的去分析﹑體認﹐當可感受出不同的微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