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太極拳在體育上之價值 胡樸安
欲言太極拳在體育上之價值,當先言太極拳動作之理。欲言太極拳動作之理,當先言太極拳之名稱如何解釋。
太極拳之動作是全身的運動,不是一部分的運動,其在體育上之價值即此全身運動。又太極拳的運動是柔和的運動,不是劇烈的運動,其在體育上之價值即此柔和運動。其全身的運動與柔和的運動是連綿不斷的太極拳運動,所以,必將太極拳的名稱解釋清楚,然後知這兩種運動是自然而然的趨勢,不是玄妙的,也不是技術的,順身體的自然動作,毫無勉強矯揉於其間。
茲文本此意,先解太極拳的名稱,次言太極拳動作的理,再次言太極拳在體育上的價值。
一、太極拳的名稱
太極拳的源流究竟如何,創始於何人,雖有零星的記載,終不能予人以真確之相信,關於此點,爭論者極多本文只以太極動作之理,以解釋太極拳命名之義,毫不牽強附會秘之談,也不用拳術上流行的術語或歌訣,作模糊影響之言。
其是否合於創始太極拳者命名的原意,亦不顧及。要之以「理解」的解釋,期與人人共喻而已。
考「太極」二字,出於《周易·繫辭》,《繫辭》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吾人以淺顯的言語解釋此四句。兩儀、四象、八卦,皆由太極而生,太極是一切原動力;兩儀、四象、八卦的動,悉是太極的動。宇宙一太極,人身一太極,人身之腹為太極,兩腹為兩儀,兩手、兩足為四象,兩手、兩足各有二節為八卦。宇宙之原動力在於太極,人身之原動力亦在於太極。所以太極拳之動作,並不是手足之動作,是腰之動作,亦並不是腰之動作,是腹之動作。腹為人全身最中處,此處一動,全身無不動矣。他種運動或為手之運動,或為足之運動,或為身之運動,必合各部分之運動,為全部分之運動。或支配不均平,或學之不得法,不免有畸形發達之弊。
太極拳之運動,不動則已,動則全身皆動者;故一動而不全身皆動者,非太極也。腹即為人全身最中處,腹部一動,兩腰、兩手、兩足之動,皆不疾而速。他種運動或為手之運動,或為足之運動,或為身之動作;在某一部分動作,必須在某一部分用劇烈之力,始能達到某一部分運動的目的。太極拳之動作,只在發動之中心一點動作(即腹部動作)。不必用劇烈之力,全身之動作無有不到。外面極其柔和,內面延綿不斷之力,息息增長。故一動作即見劍拔弩張之形者,非太極也。明乎此,知全身的運動與柔和的運動,皆是自然的趨勢。太極拳所以名為太極拳者,即處處是太極的動作,換言之,即處處是中心的動作也。
二、太極拳之動作
太極拳處處是中心的動作,上節已言明矣。然何以能達到中心的動作,不加以詳細說明,則不容易瞭解。學太極拳本有鬆、固、凝三字訣。輪處面何謂鬆,體要鬆;何謂固,氣要固;何謂凝,神要凝。體鬆、氣固、神凝,漸漸可以達到中心的動作,但是語焉未詳,知其所以然之故,必學拳者學到某種程度,可以自己體會。
茲文仍本鬆、固、凝三字,說明所以能達到中心動作的理由,為閱者便利起見,分別言之。
(一)體要鬆
「鬆」字淺顯的解釋,就是不用力。蓋一用力,動作即不能自然。著意在用力部分,則各部分必不平均。毫不用力,順身體自然的動作,周身普遍,動作無所不到,而且平均如一,徐徐地將動作歸到中心,久而久之,中心之動作以成。所以初學太極拳,非鬆不可,「鬆」是學習太極拳第一步功夫。
蓋人之身體要血脈流通,倘作勉強用力,因過分之流通,發生反應,轉於身體有害。勉強用力是硬的,所謂力。拙力雖大,是一部分的力,而不得其中。不用力是柔的,所謂沉勁,沉勁雖小,是全部的力,能得其中。學習太極拳有一句長語:「由開展而至緊束。」開展者,動作不用力是也;緊束者,動作達到中心是也。
(二)氣要固
「固」字淺顯的解釋就是不散漫,毫不用力,誠然鬆矣。但體鬆而氣不固,則體不勝之病夫,亦將以體鬆自詡;體鬆而氣固,體雖不用力,而氣卻不散漫,周身始能一體,自然將動作歸到中心。「固」是學習太極拳第二步功夫。如何能使氣固,即把氣沉在腹部,不要浮在上面,但,與深呼吸儘量擴大肺部,將橫膈膜壓抑下去不同。練拳之時,肩要垂,肘要墜,腰要塌,久而久之,氣自然沉下去,所謂心虛腹實是也。腹實則氣固,身體便有重心;無論手足如何動作,重心總在腹;得其重心,動作自如矣。故曰:氣固則身自穩也。
(三)神要凝
「凝」字淺顯的解釋,就是內外相合而能凝定也,畫鬆氣固矣。內外不相合,決不能心之所到,即身之所到。惟內外相合,然後心身一氣。「凝」是太極拳第三步功夫。何謂內外相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謂外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謂內三合。內外相合,是謂六合;六合則身體中正矣。身體中正,神則提得起。
※胡樸安與熊養和共事期間傳熊氏楊氏太極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