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25年11月7日 星期五

太極拳典史簡易指引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 太極拳典史簡易指引

一、太極拳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1. 太極拳思想的源流:
太極拳起於道家「陰陽太極」之理,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為核心,
有「以靜制動」,「彼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等名句。

2. 張三丰(1247–1464)
元末明初武當道士,被尊為「太極拳鼻祖」。傳說他綜合儒、釋、道與拳術之理, 創立以「技擊養生並重」的太極拳理論。
代表著作:《太極拳經六首》、《十三勢行功歌訣》、《太極拳論》。

二、太極拳理論的成形

王宗岳(約1525–1620)
明朝中葉山西人,太極拳理論的系統化奠基者,著有〈太極拳經〉:「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影響後世深遠。

趙堡傳承系統:
王宗岳 → 蔣發 → 邢喜懷 → 張楚臣 → 陳敬柏 + 王柏青 → 張宗禹 → 張彥 → 陳清平
此系統形成「趙堡太極」,重心在河南溫縣趙堡鎮。

三、太極拳主要流派的形成

1. 趙堡太極拳陳清平(1795–1868)
承自六代神手張彥。傑出弟子眾多,成為多派太極的關鍵樞紐人物。
➤ 傳 武禹襄 → 武氏太極(後演化為李氏、郝氏、孫氏太極)
➤ 傳 李景炎 → 忽雷架
➤ 傳 張敬芝 → 趙堡張系繼承

2. 陳氏太極拳
創始者:陳王廷(約1600–1680),明末清初陳家溝人。集武術與養生於一體, 融合陰陽開合、剛柔變化之理,後世稱為「陳氏太極拳之源」。

四、楊氏太極拳的發展

楊露禪(1799–1872)
陳長興弟子,習陳家拳後化繁為簡、以柔為主。於北京教授貴族,被稱「楊無敵」,為現代太極拳普及奠基者。

楊氏傳承脈絡:
楊露禪 → 楊班侯、楊建侯 → 楊少侯、楊澄甫 → 陳微明、鄭曼青、楊守中、胡樸安 → 熊養和等。
其中楊澄甫將拳架標準化、柔化,使太極拳更適合普及。

五、其他重要傳承與流派

1. 武氏太極拳
創始者:武禹襄(1812–1880),以輕靈、含蓄、內勁著稱,影響後世太極拳。

2. 忽雷架太極拳
創始者:李景炎(1825–1898),動作靈快、剛柔並濟,是趙堡第八代重要支系。

3. 上海致柔拳社
民國 14 年由陳微明創立,延請楊澄甫南下指導。
楊澄甫多駐北京教拳,致柔拳社成為南方太極推廣的重要據點。

六、太極拳經典與重要著作

時代主要著作作者重點內容
元末明初《張三丰太極拳經》及其他張三丰太極理論之宗,內外兼修之道
明代《太極拳經》王宗岳太極拳哲理與技法總綱
康熙年間《太極秘術》王柏青(趙堡四代)收錄趙堡前四代人及拳論
民初《太極拳正宗》杜元化(趙堡)原為河南國術館教材,系統化太極拳理論與實踐
民初《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太極拳圖畫講義》陳鑫圖解太極拳理與技術,為陳氏著書的先河
民國《太極拳譜》郭連蔭楊少候、王矯宇一脈相傳,系統化太極拳理論及實踐,內容深入淺出

七、太極拳史觀與爭議

近代學者如唐豪、顧留馨等重新詮釋太極拳史,強調陳家溝起源說,致使傳承說法出現歧見。
然而多數文獻顯示,武當、山西、趙堡等地發源先於陳家,而後各系互融共進。學太極者應「以德論傳、以理為宗」。

八、學習建議(入門者指引)

  1. 先理後形: 先理解太極拳理論、心法,再入架式。
  2. 重意不重力:「用意不用力」,柔中求剛。
  3. 勤練不躁進: 功不間斷,其藝乃精。
  4. 讀經有序: 推薦閱讀順序:
    • 《太極拳譜》(郭連蔭)
    • 《太極拳論》(王宗岳)
    • 《太極拳經》(張三丰)
    • 《太極拳圖說》(陳鑫)
  5. 求師與自修並進: 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尊師重道。

整理撰寫:smallshieh@gmail.com
資料來源:《太極拳重要人物年表》及相關拳經拳論

🕰 太極拳重要人物年表(時間軸版)

張三丰(1247–1464)

朝代: 元末明初

貢獻: 被尊為太極拳鼻祖,提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理念。

王宗岳(約1525–1620)

朝代: 明嘉靖-萬曆年間

著作:《太極拳論》,奠定太極拳理論基礎。

蔣發(1574–1670)

傳承: 王宗岳弟子,趙堡太極第一代。

邢喜懷(1594–1674)

傳承: 趙堡第二代,繼承蔣發。

陳王廷(1600–1680)

朝代: 明末清初

貢獻: 陳氏太極拳創始人,整理武術與養生之道。

陳清平(1795–1868)

傳承: 趙堡第七代,承張彥。

弟子: 武禹襄、李景炎、張敬芝。

楊露禪(1799–1872)

傳承: 陳長興弟子,創楊氏太極。

特色: 以柔化剛,化繁為簡,成為最廣為流傳的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

傳承: 陳清平弟子,創武氏太極拳。

特色: 以輕靈含蓄、內勁為要。

楊班侯(1837–1892)與楊建侯(1839–1917)

傳承: 楊露禪之子,繼承並弘揚楊家拳。

楊澄甫(1883–1936)

傳承: 楊建侯之子。

貢獻: 制定楊式大架,推廣全國,奠定現代太極拳主流樣貌。

陳鑫(1849–1929)

著作:《陳氏太極拳圖說》

意義: 首次以圖文並列方式系統化太極拳理論與技術。

陳微明(1890–1958)

傳承: 楊澄甫弟子。

貢獻: 創辦上海致柔拳社,推動太極拳現代化與普及。

鄭曼青(1902–1975)

傳承: 楊澄甫門下。

貢獻: 由台灣推廣至海外,簡化拳架,注重養生與藝術融合。

整理撰寫:smallshieh@gmail.com|資料來源:《太極拳重要人物年表》及拳經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