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認識趙堡太極拳忽雷架 郭冬寶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認識趙堡太極拳忽雷架
作者:郭冬寶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目前大部分的人的認知,都不知道或是很陌生,原因是:
一方面是流傳不廣。
二方面因為它保持太極拳原貌的困難度,讓一般人覺得不好練。
三方面沒有練得很精純打不出拳味,讓人覺得不好看。

太極拳門派很多,套路區別更多,例如:18式、24式、37式、42式、56式、72式、75式、76式、81式、99式、108式等等;讓沒有學過的人眼花撩亂,不知所從。有的人喜歡楊式的緩慢、柔軟,比較好學好練,當作運動;有的人喜歡看起來動作中有些勁力表現的陳式拳架,全看各人喜好而定,各式太極拳在台灣蓬勃發展,幾乎已成為全民運動,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台灣,係王晉讓老師於民國三十九年隨政府遷台,定居於高雄聯勤60兵工廠的眷村,在五十三年政府提倡文化復興運動,與王遵皋先生相互研究太極拳時,發覺王晉讓老師太極推手功夫高深莫測,進而要求觀看拳架,才知與一般拳架迥異。繼而與同道汪洋先生一起學習忽雷架〈當時稱為陳式小架〉;因晉讓老師個性謙和低調,從不在外教拳,亦不願聲張,慕名而來求教者,都在家中兩坪大的客廳裡練拳;有的遇難而中斷,有的學完拳架一年半載就沒有再來,持續十年以上者寥寥幾位,因此傳授不廣。老師常說:拳架要正確,又能懂得拳理,加上苦練,才能領會太極拳的味道
 多年前,大陸友人送我一份影印的─清朝雍正六年底,王柏青先生所編著「太極秘術」資料〈王宗岳傳蔣 發傳邢喜槐傳張楚臣傳王柏青〉;今年初,學生謝宗學送我一本戚建海先生所編著的「太極拳技擊和煉丹術之奧祕」,所揭示的內容與重點,完全與王晉讓老師所教的內容一致,印證了王老師為什麼一天三十遍,苦練三年,就能練就一身的好功夫。
趙堡太極拳如其他門派一樣,因傳授者的不同,又分為:代理架〈又稱和式架〉、衩拖架〈又稱矮樁架〉、領落架、騰挪架、忽雷架等區別;但僅就目前所看到的代理架與忽雷架,在套路的招式上大同小異,但是在動作內容上,就迥然不同了;忽雷架在任何一個動作中,動靜、起落、開合、虛實、纏轉、折疊、轉關、寸勁與手、腳、腰、胯、腿的轉圈都要配合,又要達到一致,因為這種要求所以增加了它的困難度與運動量,非一般人認為隨隨便便練會幾個套路,就能練成太極功夫的觀念所能理解的。如果忽雷架把上述太極拳所要求的練習技擊重點去除,剩下的套路與其他門派沒有太大差別。 忽雷架保有竄、蹦、跳、躍的原貌動作外,起、落、纏、轉幅度較大,因此運動量較大,除了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更能在既有的基礎上練習丹田勁,不需要另練其他動作或另一套拳架;再者忽雷架不需要很大的空間,僅兩坪大的地方就足夠練習了
忽雷架不是徒練一套空架而已,它是在初練拳架中逐步加入纏、轉、折疊、轉關、寸勁由慢動作的大圈,漸漸成為快慢相間的小圈,以及上一招與下一招間的接骨逗筍處的連接勁,練成斷後即連的整勁,讓每招、每勢均能收斂入骨,讓每一動作全身各個關節都能緊密配合,使學者具備太極拳入門的必要條件;也可以說,練習忽雷架必須要與太極拳經、論完全配合,才算正確。因此,說它難就難在這裡,如果僅是練習一套動作就算學會太極拳,那就太不懂太極拳的內涵了,所以張三峰、王宗岳、蔣發、邢喜槐、張楚臣、王柏青、陳清平等的太極拳經、論,是檢驗太極拳的唯一標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