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內家拳之謎(三)謎之二:宋之張三峰與明之張三豐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謎之二:宋之張三峰與明之張三豐
在《王征南墓誌銘》中,黃宗羲說,內家拳“蓋起于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七年之後,曾隨王征南在寶幢鐵佛寺學拳的黃宗羲兒子黃百家,也寫了一篇《王征南先生傳》,文中說:“蓋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于少林,複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
黃氏父子之說,都有著對方沒有的資訊,可互為補充。王征南是黃宗羲的朋友,是黃百家的師父,和兩個人的關係都非常密切。他們所述的關於內家拳祖師張三峰創拳的事蹟,很可能都是從王征南處得來的。而王征南則是在師承過程中,口口相傳,從前輩口中傳承下了這種說法。黃宗羲是史學巨擘,黃百家也是史學名家,他們的記錄,應該是認真的,不會胡編瞎造。和黃宗羲同時代的著名文人王士禎,也在好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武技》篇後寫道:“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峰為內家。”此說沒有新資訊,很可能是從黃宗羲地方得來的。雍正年間,寧波知府曹秉仁纂修的《寧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傳》中說:“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這裏曹秉仁是將沈一貫《博者張松溪傳》和黃宗羲的《王征南墓誌銘》這兩篇文章中的內容合起來了。但是,有了一點新資訊,“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峰”,“自言”,是誰“自言”?是張松溪,還是張松溪的師父孫十三老?無論如何,這都證明了宋朝張三峰為內家拳祖師的說法,是從孫十三老、張松溪、王征南這些內家拳傳人的口中說出的。
關於內家拳祖師之說,目前所見,最古的只有黃氏父子的記載。正是他們倆人這麼簡要的敍述,卻成了中國武術界一個紛爭不已而且是變得越來越複雜的謎團。
著名武術史家唐豪在定稿於1930年的《少林武當考》中,認為張三峰為武當道士,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而張三峰會武術也無考證,于史無據。“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之說更是荒誕不足信。
其實,在宗法制度的舊中國,尊祖是的一大特點,也是社會普遍習俗和心理。拳法的創始人,往往偽託一個有名的古人或神仙。少林是達摩,武當是張三峰,羅門是羅成,秘宗拳是燕青,通臂的白猿道人,岳門始祖追到了岳飛,長拳則要供奉趙匡胤的牌位……中國武術諸門諸派哪一家都有顯赫的祖師,所以何良臣《陣紀》在列序了明代當時眾多的拳法流派之後,便稱其“各有神授,世稱無敵”。表面上看,尊祖是榮耀故去的祖先,但實際上,它是活著的子孫們的一種地位的象徵。所以《禮記》便說“尊祖故敬宗”。顯赫的宗派,首先是因為它有顯赫的祖先,顯赫的宗派是顯赫的祖先傳下來的。武林盛行的家派等名稱,顧名思義,已經足以說明武術和宗法的關係。門派即宗法、宗派,所以不能沒有祖師。沒有祖師,那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煌煌名門正宗,堂堂嫡派家法,怎麼可以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所以說,在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內家尊張三峰為祖,而且張三峰必須要神乎其神,這是勢在必然的事,很好理解。
但是,這件事情突然變得十分複雜起來,起因是,到了明朝,就真的出了一個武當道士,叫張三豐。黃宗羲所寫的宋之武當丹士張三峰和《明史》中記載的明之武當道士張三豐,到了晚清和民國期間,這兩個人攪在了一起,糾纏不清,掀起一片迷霧。
《明史?方伎?張三豐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這是個奇人,可以幾天吃一頓,或者幾個月不吃東西,能一日千里。曾和徒弟在武當山蓋草廬居之。明太祖朱元璋聞其名,派人找他沒找到。他死了以後,葬進棺材時他又復活了。後來他又到四川,又入武當,蹤跡更加奇幻。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派官尋訪,數年也沒找到。後來就命官員督民工三十萬人大造武當山宮殿道觀。也有人說三豐是金時人,後學道于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可見,就在萬斯同他們編寫《明史》時,張三豐這個人已經是有多種說法了。在《萬姓統譜》中就說:“張三豐不知何許人”,以下所述內容與《明史》相同,只是更簡略些。清代呂湛恩在《聊齋志異?武技》王士禎的點評後引用了《萬姓通譜》對張三豐的描述,他也有疑惑,說道:“志異作‘三峰’,此作‘三豐’,且第言其靈跡,未言其精於拳勇也;而既雲入武當,則又似為一人,俟再考。”他注意到“三峰”和“三豐”這兩個名字的寫法不同,而且沒有說明代的這個張三豐會武術。
到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唐豪自然也發現了其中蹊蹺。他在《少林武當考》中指出:根據《明史》和歷經篡修的《太和山志》,都隻字未提及張三豐會拳術;即使是西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圓通道人汪錫齡編的《三豐全書》稿本以及到西元1844年被長乙山人李涵虛重編出版的《三豐全書》裏面,他們雖然都鬼話連篇的宣稱見過十四世紀的張三豐,但也未曾捏造張三豐會拳術或創造太極拳。

唐豪認為,太極拳創始于張三豐的謊言,出現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太極拳在北京享有盛譽之時,張三豐創太極拳說最早見於1921年北京版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一書。許禹生提倡武術,不遺餘力。也練過楊式、陳氏太極拳,但疏於考證。書中所錄《太極拳經》篇末注:“此系三豐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嶽所作”,便有張三豐創太極拳之說。自許書附會張三豐以後,其他太極拳書每多徵引附益。一些老拳譜上往往注有“張三豐留承”、“武當山真仙張三豐老師遺論”等等。
查閱資料,清光緒六年,1880年,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外甥李亦畬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此文似乎是近代太極拳源流的最早記載。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寫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後人猜測其原因之一,就是李氏困惑于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
宋之張三峰和明之張三豐到底是同一個人還是兩個不同的人?宋之張三峰會不會武術不可考,但內家拳傳人已將其奉為祖師,而明之張三豐史書記載未說其會武術卻為何成為了太極拳的祖師?是不是在明之張三豐出現之時早已有了史學大家黃宗羲所說的宋之張三峰,而這個張三峰是武藝高強的奇人,後人不捨得放棄黃宗羲之說,而明代的張三豐又恰好也是武當道士,名字又與宋之張三峰幾乎一樣,所以這個明代的張三豐就附會上去,含糊地也成了一位武學大師?
民國期間,張三峰或張三豐造拳之歷史更為眾說紛紜,但宋張三峰道士既已為內家拳所拉為祖師爺,而黃氏父子已明言張三峰所創者為內家拳,於是某些太極拳書遂放棄宋張三峰創太極拳之說,而以元末明初之武當張三豐道士為太極拳創造人。
但是到了現在,還是有人堅持宋之張三峰和明之張三豐為同一個人。其中一個做法是將“張三峰”和“張三豐”這兩個不同的名字寫成一個,如說“關於張三豐的生活年代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1、根據《王征南墓誌銘》他主要活動在北宋末年;2、根據《明史》記載,他是元末明初人”,這裏就只寫“張三豐”,其實在《王征南墓誌銘》中寫的是“張三峰”。 第二個做法是直接把黃宗羲所寫宋之張三峰的事蹟變成明之張三豐的,如說張三豐在洪武初,召之入朝,路阻武當,夜夢玄武大帝授以拳法,旦以破賊。另一個做法更是可愛,它乾脆堂而皇之地將這兩個不同的名字合二為一,徹底解決問題。說張三豐居寶雞金台觀時,面前有三山峰,挺秀侖潤,因號三峰。所以常見張三峰之說,實為一人也。
現在武當派傳人仍然堅奉張三豐為太極拳祖師。2005629,央視《今日說法?太極拳尋宗》節目中,用肯定的語氣談到陳家溝創太極拳,並且說寫進了教科書,寫入了武術史;談到張三豐創太極拳則說是文藝武俠之說和太極拳愛好者之說。《武當》雜誌在2005年第9期上就發文表示不滿,說:“事實是張三豐創太極拳無論是史料、著作,還是當代太極拳廣大傳人承認程度,都遠遠多於和早于陳家溝創拳說。製作該節目應作社會調查,應實事求是,客觀公正。”

更有人撰文批駁唐豪道:“《明史?方伎傳》和《大嶽太和山志》,都記載張三豐“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鬥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興來穿山走石,倦時鋪雲臥雪,能一日千里。行無常行,住無常住,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也。”這裏,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張三豐,無疑是位武藝超絕的高人,他內丹功高超,達到了數月不食的“辟穀”境界,有著鋪雲臥雪的金剛不壞之身,而且能穿山走石,一日千里,武功了得!有人說沒有張三豐會武功的記載,這裏記的是什麼?
唐豪為什麼要否定呢?這與當時的大氣候有關。1930年前後,正是學術界“疑古”思潮氾濫之時。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一些人對古代的人和事,都要懷疑否定,不管你是儒是釋是道,不管你是孔夫子、達摩,還是張三豐,一概懷疑,猶如‘文革’中的‘懷疑一切’。……唐豪自然受這種疑古思潮的影響,難怪敢發表否定數百年來萬千弟子尊崇的太極拳祖師張三豐的欺世文章了。”
明眼人可看出,他所說的張三豐是武林高人十分牽強;而接著又將唐豪的科學考證說成是類似于文革中的懷疑一切,這更是有點“居心叵測”了。
有人嫌這還不夠亂,又說“張三豐,本名張陽,字三鳳,宋元時候人。中嶽武當山道士,中嶽慈雲寺佛徒。”他創內家拳,又創張陽拳和二路通臂拳。又有人說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所傳有南宋張三峰,名道清,字得一。
我總覺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黃宗羲的那幾句話。沒有他的宋之張三峰為內家拳祖師之說,明史中的張三豐便無從成為武當派太極拳的祖師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