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按鈕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轉貼]太極奇葩--張滿宏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轉貼]太極奇葩

作者:張満宏

「忽雷架」是一種獨具風格的太極拳,堪稱太極奇葩。從清末形成到現在,主要在太極拳的故鄉—焦作地區一帶流傳。它既不同於當地的陳式太極拳及趙堡太極拳,也有別於其他各派。此拳本世紀初也曾在北京、開封等地流傳過,但傳人極少,故一直鮮為人知。近期拜讀了美籍華人徐紀先生的「千里不留行」文章後(《少林與太極》90第三期),心中又驚又喜,想不到在大陸名不見傳的「忽雷架」,卻早已越過海峽,在台灣寶島生根開花。我深為海峽對岸人氏能夠繼承傳播「忽雷架」感到高興;又被徐先生那種熱愛、關心自己民族的文化,不遠萬里來到故土,「千里不留行」地尋根訪祖的精神所感動。徐先生此行,沒有尋訪到「忽雷架」的傳人,進行切磋暢談,只是聽到了些「忽雷架」在大陸「已絕其傳」及師承關係失實的信息,實在令人遺憾。因此特撰文簡介「忽雷架」,以與徐先生及同道共同研究,繼承這一民族文化遺產。



一.「忽雷架」名稱的由來

「忽雷架」也有人叫「圪顫架」。因為此拳在完成柔筋拔骨階段後,就要及時換勁為以柔促剛的練發勁階段。動作剛勁精巧,兩腳挫碾地面「嚓嚓」有聲,身體忽起忽落,吐氣發聲,哼哈勁出,如春雷乍響,早天雷擊;又如寒冬打顫,周身抖動。這些風格及其他一些特點,有別於當地流行的陳式太極(包括大、小、新架)及趙堡架(包括和式及繼承陳青萍風格的小架)。所以當地人就給此太極拳取了「忽雷架」、「圪顫架」等象形名稱。這些特殊的名稱,並非練拳人標新立異。但稱呼的人多了,約定俗成,也隨眾那樣稱呼了。然而它的正式名稱—「活步方圓架」卻很少人知。

二.「忽雷架」的源流

「忽雷架」是清末的李景彥先生在陳清萍先生所傳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的一種獨特太極拳。
李景彥(?—1988年)幼名李盾,溫縣辛堂村人。曾學拳於陳家溝的陳仲甡先生,因得不到要領,隨改從在趙堡開「玉昌坊」做糧食交易的陳清萍先生學拳。在陳清萍先生的徒弟中,李先生出身最貧寒,也最能勤學苦練,加上又天資聰穎,故深得陳先生喜愛。後來陳先生就把常以牲口料充飢練拳的李先生,留在自己家中,吃住學拳,使李先生成為陳先生的高徒。
李先生拳法精絕,功達靈勁。一生以保鏢護院為生。多次走鏢山東等地。曾與人打賭,用肘將牆上磚打入牆內二指多深,故有「鐵胳膊李盾」之稱。晚年將拳架進行改編創新,使太極拳在拳式、動作、身法要求、練習方法、推手技巧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李先生一生授徒很多,唯有同村王圪璫的楊虎(楊書文)、張國楝(張大貴)及李先生之子李火焰三人功夫最傑出。楊虎先生身材短小,但拳法精巧出眾,在溫縣、武陟一帶很有名氣。其徒謝功吉先生曾被袁世凱延聘到府教拳(現在謝的女兒還健在,聽其父說教過袁克定等人),民國初年在南京擂台賽中擊敗一個外號叫「三百三」的外國大力士。楊虎另一徒弟陳名標,功夫純正,曾任懷慶知府杜衍的護衛。張國楝先生於1928年在溫縣舉行的推手比賽中,雖已年近六句,但仍不減當年之勇,拳敗眾多青壯拳手,奪得第一名,遂被推舉參加同年在開封舉行的河南省武術比賽,又獲第一名,被河南大學聘為武術教練。1933年病後,其子張文成繼其父在河南大學教拳。

三.「忽雷架」的主要特點

由淺入深,層次分明,一圈統百招
「忽雷架」的練習由淺入深,共分十一層功夫:1.聯2.圈3.身轉4.分5.勁6.圪節7.起8.落9.自尊10.朝11.哲

據「忽雷架」的特點,對初學者實行的一種簡單易學的方法。太極拳的動作運行軌跡主要走圓形的圈。傳統上太極拳師在傳授太極拳時,開始就讓初學者跟著自己學習纏來繞去的太極動作,比較難教難學。李先生根據太極拳的運行規律,出規矩而又守規矩地讓初學者先學刪繁就簡後的直線動作,待直線動作把套路「聯」起來後,再由簡到繁地使直線變曲線,動作盡量走圓圈,或在動作與動作之間加上一個個圈。
招招走圈;一圈連百招,這種方法不但易學,而且使拳架更加圓活,還使練拳者,清楚地了解那些是主要的定型動作,那些是附加動作,主次分明,為以後練習內方外圓的功夫打下基礎。未練過此拳的人,看過練這種拳後,會認為「渾身亂轉圈,複雜難學」。其實相反,這種加圈方法有很大的靈活、自由性,不受過多固定形式的限制。
所以在變圈架時,比較靈敏的學拳者,在老師示範了幾個加圈的動作,介紹了加圈的方法要求後,就可以較準地把其他動作加上圈。
加圈後的拳架練起圈圈相扣、環環相連、圈可多可少,一圈沒轉順,可再重覆兩圈。靈活主動、不練死架,求其自然。這種外形圈加完練熟後,再逐漸以意念引導轉圈,由外圈帶動內圈。周身俱轉圈。先練大圈然後進入以後的小圈及無圈階段練習。

換勁,以柔促剛,重視發勁練習
在五層功夫以前,主要走鍛煉周身的協調性及「柔筋拔骨」的柔韌性練習。拳訣「持大圈,盤軟拳,柔筋拔骨兩三年。柔勁出,剛要來。以柔促剛才勁拳」。
柔勁練出後就要進入第五層的練發勁階段。每個動作都要發勁。剛開始練發勁時一個動作可發一次或兩次勁(不是重覆發勁)以後逐漸增多,最後達到內方外圓,變圓為方一圈數發,一動就發的連續發勁階段。
所發的勁,全是由丹田入,由腰出的柔中有剛的小巧寸勁。發勁出聲,周身抖動,身靈腳活。練五層只要按要求下苦功,見效很快,實用性也很強。

促步碾腳,腿法靈活多樣
「忽雷架」對步法的要求是:「輕靈沈穩、腳隨手動,前腳動後腳跟,後腳動前腳隨。」不強調五趾抓地。這些要求貫穿於每個動作。有些動作如果只上肢運行轉圈,腳沒有明顯的位移動作,那麼腳也要在原地挫碾地面或用小促步與上肢配合。所以「忽雷架」腳步非常靈活多變。另外除了常見的踢、擺、扣、震腳外,還具有圈彈、掛彈、拂掃、摔圈腳等腿法。

實行活步推手,重視促步推手練習
「忽雷架」除了一進一退的活步推手外,還有一種急進急退的促步推手方法。雙方互進互退,進攻者,後腳促前腳,兩促步一大滑闖步。退守者,前腳攆後腳,兩攆步一大滑退步。進退越快越速越好。手上動作要比一進一退推手動作幅度大、速度快。這種推手需要有較大的場地才能進行。

本人對「忽雷架」研究不深,認識膚淺,敬請批評指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