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宋書銘的拳術、武功是否得宋遠橋的真傳|武當論劍
作者:不詳
來源:http://www.wushupeixunban.com/p_177625.html
必須確認以下史實:
(1)宋書銘年已七十,在推手中,輕易擊敗楊氏的高手許禹生(1879—1941年)、吳鑒泉(1870—1942年)等,許吳二人年方四十左右,年富力強,足見宋的功力非凡。當時楊氏的入室弟子屈指可數,許禹生等是瞭解的,宋書銘確非楊氏的傳人,故祖傳之技,當屬可信。否定者,以為可以偷拳,實屬無聊,把小說的虛構,當作真實。即使擁有太極拳高手的錄像帶,天天摹仿,也偷不到太極內功。《十三勢歌》指出:“入門引路須口授”。這是幾百年實踐證明的真言,沒有師父真傳,就得不到真功夫。
(2)許禹生、吳鑒泉等數名教師,確已叩頭拜師,行弟子之禮,這是許禹生弟子李新午記載的,公開發表於1927年。時許禹生、吳鑒泉等均健在,是默認了這一事實的,並非李新午一人之言,應可確認。許禹生、吳鑒泉的楊氏太極拳造詣很深,對宋書銘的拳技,認為是“頗有發明”,說明其術是有獨到之處,與楊氏拳有相輔相成之妙,才虛心拜師的。否定者,根本沒有看過宋氏的拳功,信口開河是不可取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應該牢記。
(3)宋書銘的拳技,據李新午(版主註:應作王新午)記述:與十三勢太極拳大同小異,著重單式演練。對照宋遠橋的記述:“此勢應一勢練成,再練一勢,萬不可心急齊用。三十七勢,無論何勢為先,何勢為後,只要一一將勢用成,自然三十七勢皆化為相繼不斷也,故謂之長拳。腳踩五行,懷藏八卦,腳之所在,為中央之土,八門五步以中央為準”。拳理是完全吻合的。宋氏與楊氏都以八門五步為技術要領,同源出於張三豐之“十三勢”,故能大同小異。小異之處:宋氏無套路,重單式,而現代太極拳有套路,此同源異流之表現也。古之“十三勢”也是著重單式練習的,古譜《八五十三勢長拳解》雲:“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萬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人於滑拳也。”又據陳微明1930年著《太極答問》有云:“問:太極拳自攬雀尾至合太極七十餘式,三豐時所傳,即是如此,抑有所變動耶?答:聞以前太極拳是單式練法,而不連貫,不知始自何時,將單練之各式連成一氣,以愚意揣之,大約始于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極拳論》,有各式之名目,系連成一氣也。”由此可知,宋書銘之拳術,保留了明代“十三勢”和“三世七”的單練特點,與北派太極拳之練法,同源而異流。
可以證明:宋氏確有一套秘傳拳技,傳至宋書銘,並非虛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