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陳王廷不可能創造太極拳
一.悶來時造拳解
上世紀三十年代,唐豪先生斷然否定傳統太極拳源流觀,破天荒提出太極拳是二、三百年前十七世紀明末清初時溫縣陳家溝一隱退老人陳王廷所創造的觀點,其幾乎唯一的證據是《陳氏家乘》所載陳王廷一首詞中悶來時造拳這句詞語。唐豪自言予十餘齡失學,考據一道,初未敢望(見唐豪、顧留馨著《太極拳研究》140頁),由於他古文基礎低,看不懂全首詞的整體意思,誤將造拳理解為創造拳術,從而一口認定太極拳為陳王廷所創造。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如何理解「運勁如抽絲」?
標籤:
太極拳理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如何理解「運勁如抽絲」?
——摘自《中華武術》 2012 11
主持:本刊副主編 龔建新
如何理解「運勁如抽絲」?□主講名家: 武式太極拳名家吳文翰、太極拳冠軍教練曾乃梁、吳式太極拳名家張全亮
拳論說:「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太極拳界有「抽絲勁」「纏絲勁」的說法,這是太極拳在勁力上區別於其他拳種的主要特點。那麼,太極拳為什麼要「運勁如抽絲」?我們在練拳當中如何做到「運勁如抽絲」?這是這一期「名家講堂」要探討的問題。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轉貼]楊式太極拳如何做到棉裏裹鐵
標籤:
太極拳理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轉貼]楊式太極拳如何做到棉裏裹鐵
太極拳的各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特點,看似派別不同,動作特點不同,但是太極拳的精髓卻是相通的,當然各家的教學特點和重點也是不盡相同的。在太極拳教學的過程中,最近我觀察了一下練楊式的人,發現有個很大的誤區,那就是都講放鬆,不講發勁。這樣會誤導很多人的,把楊式太極拳變成楊式太極操。其實,楊氏太極講的是棉裏裹鐵,許多人只注意了棉,沒有注意到鐵。要把手練棉軟其實很容易,但要練出裹鐵的感覺就難了,裏面要注意方法。以前練太極我也還知道如何裹鐵,直到最近又到貴陽去見我的老師張老頭(先這麼叫吧,他喜歡別人這麼叫他),才知道原來楊式太極每個動作都可以發勁,而且勁力很強,看似軟弱無力的動作裏,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產生很大的勁力,讓受力的人無法站穩。再向張老頭請教,才發現楊式發勁的密秘都在大架中,只是看教你的人點不點透而已。楊式太極對敵,一般講究四個要素,我就把張老頭說的一一講來。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力由脊發如何做到? 蘇峰珍
標籤:
太極拳理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力由脊發如何做到?
2016 10 26蘇峰珍
太極拳行功心解云:「力由脊發」,意思是說發勁時,力量是由脊背發出去的。但是這個「力由脊發」只是一個概說,是純指上盤的發勁情況而言的。大家都知道,發勁是「其根在腳」的,要先蹬腳打樁,藉這個打樁入地,由地底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摺疊反彈而回射經由腿、腰、手而出勁。利用腳的蹬勁打樁,通過大腿傳到髖胯,經腰傳到脊背肩肘而至手,是故,發勁是一個完整一氣的整勁,不是局部的出力,所以「力由脊發」之說,是一種方便說,是一種分布說,是一種分開、分門的別說,這一點是需要辨識清楚的。
太極有一身備五弓的說法,兩手、兩腳及軀幹合為五弓。手弓:以肘為弓把,肩腕為弓梢。足弓:以膝為弓把,胯、足為弓梢。身弓:以腰為弓把 頸椎、 尾閭為弓梢。這是一種通說、統說,事實上,要引喻的話,全身每一個互相對立的關節處,都可以構成一個弓把與弓梢的。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淺談「身體現象」- 練習時的身心經驗與感受】 真武會館 陳奐羽
標籤:
武術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淺談「身體現象」- 練習時的身心經驗與感受】真武會館 陳奐羽
在我們練拳的過程當中,會經歷許多身體內、外在不同的狀態變化,並且產生某些特殊的現象經驗,好比站樁時氣灌湧泉、提手時如引勁自領等等,這些感覺在運動科學上被稱為身體的內部線索。
內部線索在武術的練習上扮演著一定程度的重要角色,因為它們能夠間接反映出我們目前練習的身體與心智狀態。
武術是一種高度控制的身體活動,涉及許多深層的精細控制,包含了精神與身體等層面,然而許多當中部分是相當抽象、隱諱,或身體不隨意的部份,並非我們表層意識能夠直接觸及,如此便造成我們很難去理解、操作以及判定練習方向的正確與否。
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覺察這些內部線索,可以給予我們一個具體的指標,作為銜接深層與表層意識的橋梁,將無法理解的狀態轉譯為可被理解的身心感受,並作為檢核練習狀態的依據。
也就是說,要能夠有效的進行訓練,提高練習的成效,深度且細緻的內部線索覺察,是絕對必要的;不僅僅是武術的練習,任何運動的練習都是如此。這種做法,在不同的活動或武術系統當中被賦予不同的名稱,例如禪修當中的内觀、中醫學當中的內求法等,都是相同的概念。
然而,在我們去覺察內部線索之前,必需要先確立幾個觀念,如此才能夠正確的解讀這些內在線索,將其有效的應用於練習提升上。
首先,內部線索是反映身心狀態的指標而非標準,它確實間接反映出目前的身心狀態,卻不代表具備這些指標便是正確、達到標準,相對的不具備這些指標也不必然代表未達標準,這就和研究實驗與評鑑是相同的道理。
再來,內部線索的產生途徑是多元的,不同的技術動作都可能達到相似的現象,就如同即便許多系統同樣採用「沉胯」作為指標,而其對應的狀態概念均為「重心安定、腰胯相合成為一個完整的傳導結構」,不同系統之間在達成體現沉胯這項指標的動作上或技術細節上,仍會有所差異,這無關孰優孰劣,只是所選擇的技術結構不同;同樣的道理,即使不同的系統在某件事上所使用的指標不同,或不採用某種講法,它最終所要表達的也可能是相同的狀態。
第三,內部線索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它所反映的是當下身心與環境條件下的狀態,也因此它不是恆定的,是會隨著練習階段不同而不斷變化的。就以過去闡迷明思系列文章中曾經提過的「餘勁震盪」為例,初學者發勁之所以未能產生餘勁震盪,是由於力量的傳導結構不順暢,勁力無法有效傳導至末梢,而待勁力能夠有效傳導至末梢時,餘勁震盪便隨之產生;然而,若是再更進一步,當勁力的作用完全通透,毫無損耗時,餘勁震盪又會消失,只是這時的無餘勁震盪與初學時的無餘勁震盪,在意義上便有著根本的不同。也因此,若是一味固著在某種感受上,那便是故步自封,毫無進境。
第四,每個人對於內部線索的歷程、感受均不同,內部線索的出現,以及其所產生的形態感受,涉及了個人身體條件、個人認知型態、個人覺察的能力、個人覺察的注意力焦點等多重因素的複雜影響,再加上它包含了主觀的想像與解讀的成分,也因此每個人感受會有所不同。
換句話說,不是覺得自己所感受到的現象與拳經拳要上的某一段文字類似,便保證自己的方向正確無誤,也並非自己的感受與他人不同便是錯誤。特別是有許多朋友喜歡將自己所經歷的現象寫成文章與人分享,而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參考他人的經驗作為練習的方向,這種相互檢核的方式是一種良性的學習過程,相當值得鼓勵,但切記勿將他人的經驗奉為圭臬,一定要練出某種感受,這些經驗僅僅只是用來瞭解他人的過程罷了,自己的路上的風景唯有自己能體會。
內部線索的自我覺察,品味練習過程中的經驗與現象,是武術練習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務必切記,它不過是間接反映出練習狀態的檢核指標,而非練習所依循的標準圭臬,更不應將其視為是功力深厚、技巧獨到而沾沾自喜,亦切勿固著沉迷於其中而自以為是,無論如何,這些現象經驗仍應回歸於動作技術的呈現,在實際展演或技擊表現上有所提升,如此才是對於武術的學習真正產生助益。
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WuDangTW/photos/a.453831534703544.1073741828.300913309995368/1177489255671098/?type=3&theater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80年代陳家溝紀錄片,陳王廷墓碑戳破謊言! 于志鈞
標籤:
太極拳史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80年代陳家溝紀錄片,陳王廷墓碑戳破謊言!
http://www.56.com/w16/play_album-aid-7482057_vid-MjAxMTg2MDA.html
3分40秒處開始出現墓碑,很簡陋,石質剝蝕嚴重,但主要碑文仍清晰可見,如下:
康熙已亥年十月初三
壽記 清故顯考庠生陳公諱王廷字奏庭元配王崔氏三位之墓
奉祀子汝弼孫宏印曾孫(脫落不清)同立人元印
這塊小石碣是有關陳王廷的唯一特證史料,它給我們帶來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陳王廷是清代庠生,不是什麼明代抗清武將,這完全是杜撰。
第二,碑刻上沒有任何「太極拳」字樣,連拳字都沒有。
第三,康熙已亥年是公元1719年。陳王廷的兒子為其立墓碑,說明陳王廷不可能生於公元1600年(明萬曆二十六年),即120年之前。如此,說明末清初陳王廷年老「造拳」就是無稽之談。
第四,陳王廷墓碑是一塊高不足一米的小石碣,碑文刻字粗糙,也無讚譽之挽辭。這與其他高大精美讚譽的陳氏墓碑相比不相匹配,與今日之稱——「太極拳祖」地位極不相稱。
第五,陳王廷不是陳家溝陳氏顯族。在陳氏十二世陳爵墓碑背面有刻文「本支世系」:
在九世裡連陳王廷的名字都沒有,只有「生生、生春」二人。
陳家溝陳氏新舊墓碑之間存在一個非常清晰的「代溝」:所有的陳氏原舊墓碑都沒有「太極拳」字樣,甚至連「拳」字都沒有;所有「太極拳」字樣的墓碑、紀念碑、功德碑,都是公元1995年以後刻制的。這個「代溝」的界限(上界)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此之前,陳家溝沒有一石、一磚、一紙、一物有「太極拳」之字樣。————于志鈞
3分40秒處開始出現墓碑,很簡陋,石質剝蝕嚴重,但主要碑文仍清晰可見,如下:
康熙已亥年十月初三
壽記 清故顯考庠生陳公諱王廷字奏庭元配王崔氏三位之墓
奉祀子汝弼孫宏印曾孫(脫落不清)同立人元印
這塊小石碣是有關陳王廷的唯一特證史料,它給我們帶來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陳王廷是清代庠生,不是什麼明代抗清武將,這完全是杜撰。
第二,碑刻上沒有任何「太極拳」字樣,連拳字都沒有。
第三,康熙已亥年是公元1719年。陳王廷的兒子為其立墓碑,說明陳王廷不可能生於公元1600年(明萬曆二十六年),即120年之前。如此,說明末清初陳王廷年老「造拳」就是無稽之談。
第四,陳王廷墓碑是一塊高不足一米的小石碣,碑文刻字粗糙,也無讚譽之挽辭。這與其他高大精美讚譽的陳氏墓碑相比不相匹配,與今日之稱——「太極拳祖」地位極不相稱。
第五,陳王廷不是陳家溝陳氏顯族。在陳氏十二世陳爵墓碑背面有刻文「本支世系」:
在九世裡連陳王廷的名字都沒有,只有「生生、生春」二人。
陳家溝陳氏新舊墓碑之間存在一個非常清晰的「代溝」:所有的陳氏原舊墓碑都沒有「太極拳」字樣,甚至連「拳」字都沒有;所有「太極拳」字樣的墓碑、紀念碑、功德碑,都是公元1995年以後刻制的。這個「代溝」的界限(上界)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此之前,陳家溝沒有一石、一磚、一紙、一物有「太極拳」之字樣。————于志鈞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轉載]說一下楊露禪吧
標籤:
太極拳史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轉載]說一下楊露禪吧
楊露禪,名福魁,字露禪(又作祿禪),生於嘉慶3年,終於同治12年之後,起碼活了75歲。河北永年人,生在一個武術之鄉,和武式太極的創始人武禹襄是同鄉。只是武是讀書人,是儒生,楊露禪則是靠體力吃飯,也就是沒多大文化的。自幼便好習武。有一次在鄉里一家藥店外看到一個買藥之人挑釁藥店掌櫃,雙方發生爭執。藥店掌櫃一怒之下,便將其推出丈外。露禪對這一手很感興趣,便馬上上去問。初時藥店掌櫃含糊其詞,後來(我估計是過了一些日子的)見露禪人品不錯,便告訴他是在河南的陳家溝學的。
至此,便有了露禪三下陳家溝這個故事。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老實練拳 蘇峰珍
標籤:
武術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老實練拳--蘇峰珍
很多人練拳,練了幾十年,甚至練了一輩子,最終的結果,只得個「到老一場空」,沒有練出「真功夫」,真是令人引以為憾。其癥結在於自己沒有「老實練拳」。
在 各個練拳的道場,尤其是公園、學校運動場、文化中心廣場等地,來參與練拳的人,是把練拳的道場,當成一個聯誼的地方,他們來練拳只是為了交朋友,連絡感 情,打發時間,見了面就是嘻嘻哈哈,打打鬧鬧,言不及義,講話開玩笑的時間,佔了大部份,真正用心在拳上的時間少之又少,就如此一天過一天。時間如過隙之 駒,一眨眼,髮已斑白,年已半百,才警覺到時不我予,才發現自己荒廢了大好時光,沒有認真在拳上用功夫。
某 些練拳的人,沒有認真的「老實練拳」,只愛談論拳理,只是愛現,口沫橫飛的與人辯論拳理,自以為是,而實際上所發表的言論,都是從拳經、拳論或從他人口中 所得之的一些「一知半解」的膚淺知識,並非自己的實踐實證功夫,卻能臉紅脖子粗的與人爭論不休,滔滔不絕,從不認輸。等有一天被「行家」跳出來拈提辨正 時,卻只能嘴掛壁上,啞口無言;或等有一天,被人試驗功夫時,卻一點也使不出來,漏出馬腳,滿臉豆花。在資訊發達的現在,在網路的武術版,常可看見那些 「半桶師」為人解答武術問題,令人啼笑皆非,如果把那些時間挪來「老實練拳」的話,或許可以累積一些功夫。
有 些人,練拳是為了給人家看的,表面上好像很認真,也常常提出一些問題請教人家,看起來煞有其事,而實際上,他的心,並沒有在拳上用功夫。我唸初中時,有一 位同學,整天都會拿一本書,表面上是蠻認真用功的,而實際上是心不在焉的,他的考試成績大都是敬陪末座的。當時,我的國文基礎還不錯,有些文言文,他不懂 的,就會來問我,我都是很詳細的為他解釋,結果有一次,他問過的題目考試出題了,他卻不會作答,由此可知,這位同學的心,是不專注的,是沒有用心學習的。 學拳也有這樣的人,以前有一位師兄弟,就是這樣,他的練拳出席率是蠻高的,但在一起練的時間裡,講話、談論問題的時間多於練拳時間,常常會冒出一些無理頭 的問題,令人有想避開他的感覺。他後來離開老師,跳到別的道場去練,去學蠻力的推手,一兩年過去了,有一天遇到我,躍躍欲試,要跟我推手,一再婉拒沒結 果,只得跟他玩玩,一搭手即知他的下盤無根,他卻蠻力硬攻,有一種要把我打倒的態勢,我順勢一攔一採,他就跌個四腳朝天。這位師兄弟,後來去中台山出家, 又還俗,神經好像有些異常,不久就聽到他去世的消息。
練 拳,需是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對老師老實,對老師恭敬,對自己老實,對自己恭敬。老實,就是正心誠意,沒有虛偽,沒有虛假;練拳不是練給老師看,不是練給 別人看,而是要對得起自己,不要欺騙自己,有沒有老實練拳,騙得了別人,但是騙不了老師,更騙不了自己,功夫有沒有長進,老師看在眼裡,但在這個時代,老 師不能罵你,不能責備你,只能鼓勵性的提點一下而已。功夫有沒有進步,自己最清楚,因為練功夫就像銀行存款一樣,你存了多少就是多少,存款簿拿出來一看, 即便分曉;你都沒有去存錢,而對人說你已是大富翁,豈非自欺欺人。
老 實練拳,你必須自己立一個功課表,每天固定要練幾小時,要持續不斷,要堅定不移,要堅苦卓絕,這才是大丈夫的行事風格。內家拳每天不得低於二小時的鍛鍊, 若是練練停停,若是隨興而練,到了驢年,到了老年,都只能徒個「一場空」;若是躐等以求,都是凡夫,都是俗子,不能成就內家拳。古人是「十年太極不出 門」、「十年形意不出門」、「十年八卦不出門」,這些內家拳功夫,都是得苦心造詣才能成就,今人每天不能持續練上一小時,而想成就內家功夫,豈非作夢,豈 非打妄想。
恭敬心,是練拳必備的心態。不老實練拳,就是對老師不恭敬,對自己不恭敬;對老師不恭敬,是說老師苦口婆心的惇惇教導,只差個沒有把心掏出來,而學生卻聽者藐藐,沒把老師說的,聽到心裡面去,這就是「聽者藐藐」,因為聽了,沒有去做,沒有去認真的實踐,沒有去老實練拳。
沒 有正心誠意的在拳上用功,就是不恭敬自己。或許有人會認為,自己哪需恭敬自己?君豈不聞「先敬己,而後人敬之」,如果自己行事沒有正心誠意,耍詐虛偽,怎 麼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呢?所以,做人做事必得先敬己而後別人才會敬之,練拳也是一樣,要以恭敬心而練,就像祖師爺,就像老師就在跟前那般,要克己復禮,必恭 必敬。
恭敬自己,恭敬老師,恭敬祖師爺,恭敬拳經拳論,有了這個反求諸己的恭敬心,你才能老實練拳,才能在老實練拳當中,領悟祖師爺在拳經拳論中所說的真實理。
在 經論裡,很多地方會說到「氣」與「勁」,我在自己的論述當中也常引用到經論中的要語,然而很多練內家拳的,卻不讀經論,不相信「氣」與「勁」這些功夫,而 且有超乎貶抑經論的言語,這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實證功夫,所以也不相信別人,不相信經論之言,不相信祖師爺所遺留下來的寶貝經典。這種行徑,就是沒有恭敬 心,也因為沒有恭敬心而不能老實練拳,因為不能老實練拳,而無法成就甚深微妙的內家拳功夫。
做一個學生如果常常缺課,有一搭沒一搭的,這是不恭敬老師,也是不恭敬自己,愧對老師,也愧對自己,屬於不老實練拳的一種,如果自言:「我都在家自己練」,這可能不是真實語,上課時間都可以不來,其他時間要說有多認真,都要被打個問號。
練拳的時候,如果心不專注,心有旁騖,想東想西,一面打拳,一面偷瞄一下周圍有沒有人在看,很多人是愛現的,打拳是想給人家看的,若是旁邊沒人觀看欣賞,他就興趣缺缺,提不起勁,隨便把玩幾下就收功,這也是不老實練拳。
學拳練功夫,是為自己而學、而練,自己有那個興趣,有對武術的憧憬、期待,立定理想目標,自己要立一個時間表、課程表,要一路堅持的走下去,別人一點也沒辦法勉強你,自己要有大丈夫的胸懷,要有男兒當自強的氣慨,這樣似幾才能有所成就。
老實練拳,要須像佛教淨土宗的「老實念佛」一樣,才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若是口中「唸佛」,心中卻不「念佛」,則不得往生西方,所以要須口唸心念,心中要一心憶念著佛,要以心念佛,一心不亂,才得往生極樂。
練 拳不只是手腳在練,而是用心思在練,念茲在茲,一心想著拳該如何練,氣該如何走,如何運,如何吞吐,如何蓄蘊,如何鼓蕩,如何摺疊,如何轉換,如何纏絲營 造阻力,如何運用身體各部位的二爭力去激盪內藏的「炁」,如何束身縮骨,如何裹鑽擰纏等等,在在都須用心去思維,在靜心、用心、真心的老實練拳當中,透過 真實真意的實踐體驗練習,這樣才會有所領悟;練拳不是憑空想像,不是心存幻想而能致之的,而是必須苦心造詣,用心用功,才能「學力而有為」的。東、西洋拳 術及外家拳,比較不必用心思,大都在練肌力、耐力及速度之類,如打沙包、擊破,或是土法煉鋼的借藥物、藥洗去練就肌骨的堅硬如鐵,如此而抗打擊;內家拳, 是智慧之拳,若是土練、傻練,沒有用心去思維經論中前輩所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加上沒有認真老實練拳,那麼,終其一生,還是在內家拳門外。
若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老實念佛。
若想成就內家甚深功夫,必須--老實練拳。
原址:http://jordanwei.pixnet.net/blog/post/58700476
太極推手的“真”與“假” 馬長勳 王子鵬
標籤:
太極拳理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太極推手的“真”與“假”
(本文為馬長勳先生口述,王子鵬整理)
武術表演不是實戰,本來談不上真假二字,但是一說到太極推手表演,真假二字就不僅成了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
“三節棍進槍”、“空手奪刀”這類武術表演,兩個人對打,當然不是真的,但是大家都覺得精彩、激烈,越逼真越好,從來也不會有人要求兩個人拼個你死我活。但是,偏偏到了太極推手,這種表演就幾乎成了一個讓人不能容忍的方式。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套路的練習方法 郭冬寶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套路的練習方法
作者:郭冬寶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的套路,是經由祖師陳清平傳予李景延〈又名李碓〉,李景延祖師一生以保鑣為業,行走江湖往來大江南北,功夫精純從未失手,江湖上以「鐵胳膊李碓」稱之;晚年退休,以研究太極拳及授徒為生活重心,結合多年保鑣生活中實戰經驗與心得,把原來需要多樣又耗時練習,才能體驗出來的丹田內勁,融合在一套拳架中,使能自然快速練出丹田內勁,又不失原來拳架的原貌及太極拳經論的原則和要領;所以任何一個動作內容比較多,要求的標準也比較高。也因為如此,在套路的練習中就可以容易練出丹田勁,把丹田勁再練入每一個招式中。在一般人卻認為複雜難練,如果捨棄了這些內容和要求標準,其實和其他任何一種太極拳沒有太大差別。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和其他各門派最大不同,就在於一個「整」字。換句話說每一個招勢動靜之間,上下內外都要一致;而不是腳先到再動手或身,或是先動手後,再動身、腳;太極拳論云:「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又說「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所以非一個「整」字不可,否則有違太極拳之理,在套路練習之中內外皆整,是重要的必備條件之一。
太極拳各種勁道、技巧都在各個招式之中,不同的招式有不同的勁道,因此套路練習至為重要,套路的練習是練體,在身體之中要具備它,才能在推手的運用中使用的出來。如果套路只是套路,身體裏沒有這些勁道,絕不可能在推手中練習得出它,因為在套路中能體會出各個勁道,由招式的純熟到懂勁階段,才能由這個階段到達隨心所欲,不期然而所以然的地步,所以套路練習是核心。 在套路的練習上必須達到:
一、招式的標準:也就是每一個動作在纏繞走圈的過程中,要練習達到手、腳、身 、腰、胯合一,又要鬆、柔、中正,這個階段亟需要老師在旁糾正指導,並且要不停的練習,使之成為習慣,尤其在較為困難的動作上,例如:鷂子翻身反轉圈,與倒攆猴的縱起空中繞圈,翻花的反轉圈等,都必須經過反覆糾正與單練到標準;而不是隨隨便便有個動作就可以了,如果動作達不到標準,卻想體會出正確的勁道,是絕不可能體會得到。太極拳的老祖宗門編排出各個動作招式,一定有它的道理和作用,不按照他的道理,當然不會有它的作用。
二、丹田勁的練習:在招式的標準純熟到達一定程度,已具備練習丹田勁的基礎,必須由老師把淺顯的帶動丹田動作,指導練習後再帶入招式之中,例如:攬扎衣由靜到動的丹田轉圈,從無到有,有意到無意,漸漸由勉強到自然,由不順到順;能體會出一、二個丹田勁,就能很快掌握其原則,再將它逐步帶入每一個招式中,經過反覆苦練,必能意動丹田即動,意到勁到的程度。反之,如果動作達不到標準,手、腳、身、腰、胯散漫聚合不住,想要發丹田勁時,只是由手腳配合腰部抖一下,就認為是丹田勁,恐怕是差之遠矣。
原網址 http://blog.xuite.net/ktbe/twblog/139716938
作者:郭冬寶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的套路,是經由祖師陳清平傳予李景延〈又名李碓〉,李景延祖師一生以保鑣為業,行走江湖往來大江南北,功夫精純從未失手,江湖上以「鐵胳膊李碓」稱之;晚年退休,以研究太極拳及授徒為生活重心,結合多年保鑣生活中實戰經驗與心得,把原來需要多樣又耗時練習,才能體驗出來的丹田內勁,融合在一套拳架中,使能自然快速練出丹田內勁,又不失原來拳架的原貌及太極拳經論的原則和要領;所以任何一個動作內容比較多,要求的標準也比較高。也因為如此,在套路的練習中就可以容易練出丹田勁,把丹田勁再練入每一個招式中。在一般人卻認為複雜難練,如果捨棄了這些內容和要求標準,其實和其他任何一種太極拳沒有太大差別。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和其他各門派最大不同,就在於一個「整」字。換句話說每一個招勢動靜之間,上下內外都要一致;而不是腳先到再動手或身,或是先動手後,再動身、腳;太極拳論云:「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又說「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所以非一個「整」字不可,否則有違太極拳之理,在套路練習之中內外皆整,是重要的必備條件之一。
太極拳各種勁道、技巧都在各個招式之中,不同的招式有不同的勁道,因此套路練習至為重要,套路的練習是練體,在身體之中要具備它,才能在推手的運用中使用的出來。如果套路只是套路,身體裏沒有這些勁道,絕不可能在推手中練習得出它,因為在套路中能體會出各個勁道,由招式的純熟到懂勁階段,才能由這個階段到達隨心所欲,不期然而所以然的地步,所以套路練習是核心。 在套路的練習上必須達到:
一、招式的標準:也就是每一個動作在纏繞走圈的過程中,要練習達到手、腳、身 、腰、胯合一,又要鬆、柔、中正,這個階段亟需要老師在旁糾正指導,並且要不停的練習,使之成為習慣,尤其在較為困難的動作上,例如:鷂子翻身反轉圈,與倒攆猴的縱起空中繞圈,翻花的反轉圈等,都必須經過反覆糾正與單練到標準;而不是隨隨便便有個動作就可以了,如果動作達不到標準,卻想體會出正確的勁道,是絕不可能體會得到。太極拳的老祖宗門編排出各個動作招式,一定有它的道理和作用,不按照他的道理,當然不會有它的作用。
二、丹田勁的練習:在招式的標準純熟到達一定程度,已具備練習丹田勁的基礎,必須由老師把淺顯的帶動丹田動作,指導練習後再帶入招式之中,例如:攬扎衣由靜到動的丹田轉圈,從無到有,有意到無意,漸漸由勉強到自然,由不順到順;能體會出一、二個丹田勁,就能很快掌握其原則,再將它逐步帶入每一個招式中,經過反覆苦練,必能意動丹田即動,意到勁到的程度。反之,如果動作達不到標準,手、腳、身、腰、胯散漫聚合不住,想要發丹田勁時,只是由手腳配合腰部抖一下,就認為是丹田勁,恐怕是差之遠矣。
原網址 http://blog.xuite.net/ktbe/twblog/139716938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太極拳與《太極拳論》命名由來考--李師融
標籤:
太極拳史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太極拳與《太極拳論》命名由來考--李師融
2013-4-18 16:04
發布者: 武當雜誌
原作者:李師融
摘要 : “太極拳”這一名稱,何時開始命名,由誰命名?太極拳名和《太極拳論》有什麼關係?太極拳和“十三勢”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在當前的太極拳源流研究中,人們很希望徹底弄清。據筆者十餘年的源流研究所知,書之於世...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技擊----武功之魂 車星辰
標籤:
太極拳理
★這篇文章有用嗎?請幫我按“追蹤、分享”!
技擊----武功之魂 車星辰
多年來,不少人認為武術的精華和內涵就是健身防病。我覺得,武林中人說出此話,未免有些自欺欺人。華夏武功,博大精深,源源流長。武功的雛形,是我們的老祖先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長期艱苦鬥爭的過程中形成的自救式保護技能。
訂閱:
文章 (Atom)